编辑: yn灬不离不弃灬 | 2017-09-19 |
莫寿于殇子, 而彭祖为夭. 初读这段话也以为不顺,要说是悖 论,自己就不认可.论者就是读成 悖论的.有很典型的译文是: 天下 没有比秋毫毛的末段更大的东西, 而泰山却是小的;
没有比夭折的婴 儿更长寿的,而彭祖却是短命的. 译文出自一位研究庄子的著 名学者,并且有注释说这是 庄子的 诡论 ;
还引另一 位学者的论述: 不仅是相 对主义,而且是诡辩. 读 这样的译文和注释,就相信 这段话是诡辩,可不必当真 话来听,可说是定论了. 庄子是有诡辩.他与惠 施在濠梁之辩,就是愚蠢至 极的诡辩而令自己完败.然 而读庄子全书,他绝非诡 辩,而确实是严肃负责的大 智者,他的话有理性,是能 听得进的人话.自己相信他 说的话是有道理的,不是胡 说八道,不是玩文字游戏, 不是诡辩.他的思维方式和 语言习惯与我们今人不一 样,把庄子的语言当作今人 的话来读,肯定不成. 细读这段关于小大寿夭 的话,在 天下 后面很明 显是省略了 之物 二字. 再看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 末,而泰山为小 两句,也 不是结构完整的句子,却并 非在抄写、流传的过程中有 脱漏,而是有省略,句义也 不是如论者所注释的那样简 单.先试读 天下莫大于秋 毫之末 句,就分明是省略 了结论: 秋毫之末为大. 以此理解作补文就是: 天下莫大于 秋毫之末,而秋毫之末为大. 这就 句子完整而句义不变.再看 而泰 山为小 句,也分明省略了前提: 莫小于泰山 .对之作补文就是 莫小于泰山,而泰山为小 .也是 成立的.对 殇子 和 彭祖 句 也同样作补文,这整段话就可以完 整地表述为: 夫天下之物,莫大于 秋毫之末,而秋毫之末为大,莫小 于太山,而太山为小;
莫寿于殇子, 而殇子为寿,莫夭乎彭祖,而彭祖 为夭. 补全了省略, 句义明确, 读得顺, 符合常理,符合事实,自信是对的. 当然也只是一种读法,一种理解, 不 是要改写原文.还以为,读出这段 话有省略, 是出于对庄子的虔诚和景 仰,相信庄子原意就是如此.再说, 说秋毫之大, 论泰山之小, 离不开特 定的条件和前提.在尺度不大于秋 毫的范围, 秋毫是大的;
在尺度不小 于泰山的范围, 泰山是小的.庄子没 说秋毫比泰山大, 也没说泰山比秋毫 小,并不颠倒秋毫与泰山的大小. 可 见这段话没有诡辩,这里也无需诡 辩.再来说殇子之寿,论彭祖之夭, 也是如此, 就不赘述了. 要说庄子是相对主义.就自己 而言,是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 在论者呢,没读出省略,不能说对 这段原文有正确的理解;
所断言的 相对主义 ,也就不能相信. 王学舫最近,电影 《 北京遇上西雅 图之不二情书》 热映,影片里, 两个素不相识又身份、经历迥异 的人,通过 写信 的方式,虽 未谋面却情投意合,最终促成一 段佳缘.鱼雁传书,暗通款曲, 这如果放在古代,一定是个老掉 牙的故事,可是在当代,却让人 觉得在爱情商业大片中拍出了 新意 .只因为用纸写信这件事 情,似乎早已被电话、邮件等代 替了,就连影片中引用的一些古 文、诗句,也被看做是一种效仿 古人情趣的风雅之举. 《 不二情书 》 的线索关键是 一本叫做 《查令十字街 号》 的英文小说,如果抛开这一道具 不谈,这个故事的核心其实与一 个中国传统典故 红叶题诗 很像. 红叶题诗 的原型最早出 现在唐代孟さ 《本事诗》 中, 讲述诗人顾况在洛阳时,与三个 诗友在宫苑游玩,从流水中漂来 一片大梧桐叶,上面写着一首 诗: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诗 句令人不由得想起了白居易的 《上阳白发人》 , 上阳人,上阳 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 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题 诗的,多半就是这样一个在上阳 宫中坐叹青春老去的宫女. 也许是心有所感,第二天, 顾况走到水流的上游,也题了一 首诗在叶上,放于波中.诗曰: 花落深宫莺亦悲, 上阳宫女断肠 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 欲寄谁? 如果前一首诗只是一 个暗语心事的 漂流瓶 ,未必指 望被人捡到,那顾况这首诗就是 有意 交流 了.诗的前两句同情 宫女遭遇,最后一句用疑问的语 气, 不得不说顾况是 情场高手 ―― ―记得在哪里看到过,当你给 暗恋的女孩发短信时,最后一定 要用疑问句,而不是陈述句,这样,对方回复的可能性更高. 尽管叶子顺水流去,能被原 发信者 捡到的几率极低, 但不 想冥冥中自有天意,这片叶子还 真是被捡到了. 之后过了十多天, 有人到苑中踏春,又找到一首题 诗的叶子, 拿来给顾况看, 只见上 面写道, 一叶题诗出禁城, 谁人 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 荡 漾乘春取次行. 分明是那位宫女 的回信, 谁人酬和独含情 让人 联想起, 似乎借助流水 投递 的 题诗叶子不止这一片,被人捡到 又收到回诗的情况也是她意料之 外的. 独含情 颇具挑逗意味, 也与第一首诗说的 寄与有情人 呼应.而且,这里又抛出一个问 句,真是棋逢对手了―― ―看到了 自己自嗟身世、 哀叹感伤的情形, 顾况会不会回信安慰呢? 可惜, 在最初的流传版本中, 这个故事到此就戛然而止了.也 许是顾况觉得与宫女做 笔友 终 究有些不妥,也许是回了信再没 有收到, 最终两人 花自飘零水自 流 , 两条平行线, 再没了交集. 可 怜那位宫女,也许就守着那片叶 子, 在上阳宫中一坐到白头了. 如 果拍成电影,以宫女的角度去讲 述, 说不定是个很美的文艺片. 到了范摅的笔记小说 《 云溪 友议》 里,这个故事有了下文, 而且还变成了两对男女主人公. 唐明皇时,杨贵妃、虢国夫人宠 盛,宫女们都没机会得幸,有人 在落叶上写诗, 随御水流出去, 但 是这里诗又不同了, 旧宠悲秋 扇, 新恩寄早春.聊题一片叶, 将 寄接流人. 看这诗句的意思, 似乎写诗人的身份也不一样了, 竟然还有 旧宠 ,相比 年年 不见春 的那位,感觉是个不好 惹的主.顾况 闻而和之 , 不仅 和了,还充满社会责任感地把这 件事情上报给了皇上, 因此 遣出 禁内者不少 .和诗也变了, 成了 愁见莺啼柳絮飞, 上阳宫女断肠 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 寄与谁. 帝城 改成 君恩 , 士 大夫的面貌重了许多,而 寄与 谁 比 欲寄谁 的表达收敛了 不少,那语气,好像从 你要寄 给谁 变成了 你能寄给谁 . 到这里,故事里原本的浪漫 和憧憬似乎给毁掉了,接下来又 转入了另一个故事.晚唐诗人卢 渥应举之时,偶然在御沟捡到一 片红叶, 叶子上题着一首诗, 水 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 红叶,好去到 人间. 若真说 红叶题诗 ,这才是流传最广的 诗句,顾况故事里的宫女题的其 实是梧桐叶.不过,卢渥明显和 顾况性格不同,他拿到红叶后, 完全没有回信的想法,而是收在 盒子里面,有时还拿给别人看. 没想到的是, 收藏 居然比 回复 更得姻缘眷顾,之后,唐宣 宗把许多宫女遣散出宫,让她们 嫁给百官司吏,卢渥也娶了一位 宫女,这名宫女看到箱中的红叶, 突然感叹良久说: 当时偶题随 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 原来, 正是 红叶题诗 的那人. 据考证,唐代诗人的确有题 诗叶上的玩法,像是杜牧写过 《题桐叶》 : 去年桐落故溪上, 把笔偶题归燕诗.江楼今日送归 燕,正是去年题叶时. 出门在 外, 突然来了诗兴, 如果忘带 锦囊 ,找片大的梧桐叶子, 用小楷 写首绝句不成问题, 所以, 一开始 顾况的故事里,诗也是写在梧桐 叶上的.红叶听起来比桐叶更有 诗意, 但未必真的可以在上面写, 像是司空图的 闲韵虽高不f才, 偶抛猿鸟乍归来.夕阳照个新红 叶, 似要题诗落砚台. 题诗 红叶 更像是一种风雅的隐喻, 就像 我们现在说用 纸 写信一样. 也许 红叶 比 桐叶 多 一层浪漫感,男女主人公因 红 叶诗笺 结缘,最终走到一起, 更加适合变成小说、剧本,后世 人脑洞大开,在此基础上对故事 进行各种敷衍.到了 《北梦琐 言》里面,男主人公变成了进士 李茵,宫女也有了名字叫 云芳 子 ,诗还是 《云溪友议》 里的 那首诗,人也最终相认,故事却 变成了人鬼恋,多了一层悲剧色 彩.而 《青琐高议》 里所收的 话本 小说 《流红记》 里,这 个故事更加有鼻子有眼,男主人 公又变成了唐僖宗时的儒士于 v,而且痴情了许多,得了题有 诗句红叶后,不但 宝之,以为 念耳,亦时时对好事者说之 , 还从此害了相思,精神俱耗.这 件事被他的朋友知道了,一语道 破 红叶题诗 的情感困惑: 彼书之者,无意于子.子偶得 之,何置念如此? 写信的人, 并不是有意与你,你只是偶然间 拾到了,何必自作多情? 可是这个于v相信 上天安 排的缘分 ,在红叶上又题了两 句: 曾闻叶上题红怨, 叶上题诗 寄阿谁? 也放到御沟上流水中, 结果回信没来, 反而被人嘲笑, 还 有好事者 赠诗 给他: 君恩 不禁东流水,流出宫情是此沟. 将顾况的诗拆分开来,重新编排 成有情节趣味的新句子,也比 《本事诗》 里两次碰巧捡到显得 更合情理.之后,于v误打误撞 娶了个老婆韩氏,韩氏看到了于 v藏在箱子里的红叶,大惊道: 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 而且,韩氏在水里也拾到了红 叶,也藏在箱子里,取出一看, 正是于v所题之诗.小说的结尾 还据此议论 流水,无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