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无理的喜欢 | 2017-09-25 |
2014 年. 那一年, 做的关于中国最 老 县―― ― 江 苏如东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带来诸多问题和 探索的系列报道,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且持久的 反响, 这让我意识到―― ― 中国的老龄化, 不可抗 拒地来了. 如东的当下, 就是很多地方的未来.
2016 年, 国家开始放开二孩政策, 持续重 视发展养老事业, 这与 中国最 '
老'
县 的系列报 道或许有时间上的巧合, 但我还是挺满足的, 因为, 我尽到了一个记者的责任―― ― 观察、 预警. 报道如东, 只是呈现了中国老龄化问题的 一个极端现象, 并没有太多关注老年人的生活 状态. 我脑海里一直萦绕一个问题―― ― 抛家离 子的老人, 到底是怎么生活的? 他们的内心世界 如何? 这些年来, 我多次走访护理院、 敬老院, 却 很难真正走进去, 总觉得隔着一层―― ― 护理院 更愿意 宣传 , 老人也未必真能敞开心扉, 而我, 缺乏勇气去揭开那层老旧的纱布, 害怕看到 更骨感的现实. 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走访了位于南通市港 闸区的南通市北护理院. 第一次去, 类似于踩 点, 没有写稿, 只是在揣摩其成为样本的可能 性. 护理院很客气, 对记者不排斥, 也没有明显 的功利心, 而是像朋友一样和记者聊家常, 且有 问必答. 第一次打交道, 护理院给我留下了良好的 印象, 我对市北护理院有了基本的判断―― ― 具 备一定的规模, 提倡医养融合, 院长善于 换位 思考 , 认可养老是件 良心事业 . 我决定, 择机 再来. 不曾想, 春节前分社在报送 走基层 的选 题时, 市北护理院的故事被纳入发稿日历, 促使 我很快第二次采访, 并在大年三十发出 《默默守 护―― ― 南通市北护理院见闻》 . 但只是见闻式的 蜻蜓点水 , 看 水 还是 水 , 连 水 的咸淡都 没尝出来. 准备第三次去市北护理院前, 我一直在琢磨 报道主题―― ― 一定要写一篇有点分量的稿子, 但 写什么呢? 写他们的生活状况? 写医护人员的故 事? 写医养融合的探索? 这些, 我的同行们多多少 少都已经涉猎过, 再写的话, 并无新意. 我想到了自己. 我也是 奔五 的人了, 至今 没能在父母身边尽孝. 再过几年, 我也将加入 老人 行列. 孩子大了, 必然要远走高飞, 内心尽管 不舍, 我估计到时候肯定不会拖累他. 很多人都 会独自老去, 我们希望未来会有怎样的生存环 境? 等我们老得不能动的那一天, 会有人来听我 们絮叨吗? 不如趁现在还 年轻 , 还有点话语权, 努力帮现在的他们, 帮未来的我们, 说点什么. 中国历来提倡养儿防老, 母慈子孝、 天伦之 乐, 是一个幸福家庭的标配. 但现实, 将这个 标配 击得粉碎. 多数家庭, 能感念父母的养育之 恩、 舐犊之情, 一辈子孝顺, 助父母安度晚年. 部 分家庭, 因婆媳或翁婿关系不和, 只能舍大家顾 小家或舍小家顾大家, 难得两全. 部分家庭应验 了 久病床前无孝子 的老话, 更有彻底视年迈 父母为无物、 为累赘之人, 老人终日郁郁寡欢. 或许, 是我内心的不安和紧张, 促使我努力 走进护理院那些老人的内心世界, 走访那些 无法三代同堂内心纠结不堪的同龄人. 我所 考虑的, 是每一位正常的人, 该如何有尊严地 老去, 赢得 花样余生 . 花样余生 这个核心词, 是在下班路上, 突然从脑海里跳出来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 想让自己活得精彩, 即使在人生的末端. 夕 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 表达的正是这种挣 扎. 生怕 花样余生 这四个字飘走, 我赶紧将 它们记录在手机上. 幸运的是, 市北护理院的领导和工作人 员, 不仅能把记者当朋友相处, 还在设身处地 地想着自己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