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飞鸟 | 2017-09-28 |
x i n mi n . c n2
4 小时读者热线:
9 6
2 5
5 5读者来信: d z l x @ x mw b . c o m. c n
1 9
2 0
1 9 年5月23日星期四 本版编辑∶殷健灵 编辑
邮箱: y j l @x mw b . c o m. c n 婆婆的味道 曹景行 那年我八岁, 她 八十, 我叫她婆婆, 就 是祖母,浙江老家的 叫法.记得很清楚的 一个下午,我放学回 家,看到她在灶披间揉面 准备做饼,就在旁边看着 学着也做了起来,隔壁邻 居杨家姆妈见到了就笑我 们是八十岁教八岁的. 婆婆做的烂面饼很好 吃, 做法也很简单. 把青菜 帮子剁碎做馅,包进揉好 的面团, 有点像做包子, 再 用擀面杖擀成薄饼.菜馅 的汁水渗到面里,擀好的 饼就变得软软的,所以婆 婆叫它烂面饼.放入煤球 炉上的小平锅子煎烤到熟 脆,飘散出的菜叶清香有 一种无法形容的 味 力, 尤其黄昏时分. 我们老家梅江的蒋畈 村,原属金华下面的浦江 县, 后来划归兰溪, 应该不 是富庶之地.婆婆七十多 从乡下到大上海同我们一 起过日子,也带来了好多 家乡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方 式.比如那几年我们全家 大人孩子脚上都是她手做 的平口布鞋, 坚牢耐穿. 家中的破衣碎布她全 都收起藏起,每过一阵子 挑个大晴天,就会在家门 口墙壁上斜搁起一块铺 板, 准备好一碗浓米汤. 她 翻出包里的碎旧布片, 仔 仔细细用米汤一片片 浆 到板子上, 一层又一层, 晒 干成一大张 硬衬 . 把 硬 衬 剪成脚掌大小叠起来, 就可以扎鞋底了. 扎鞋底可是力气活, 更是功夫活, 估计 扎实 一词由此而生.麻线是婆 婆用黄麻皮手搓的,外面 打上的蜂蜡也是乡下带 来, 褐黄色一团硬硬的, 把 搓结实的麻线从面上的小 沟勒过去. 如果一寸十针, 婆婆扎一副鞋底大概要几 百上千针;
也说不准, 因为 脚有大小,她自己的小脚 鞋底一定最容易做. 每一针,先用钻子在 鞋底上扎个孔,再把两股 麻线对穿过去,两手 使劲勒紧,然后扎下 一孔、 下一针. 最后用 切刀把周边整平, 一 副又硬又结实的布鞋 底就完工了,试过用来打 手心, 好疼. 别看扎鞋底花 功夫, 婆婆只要手不停, 我 们脚上的鞋底还没有穿 塌 , 新的已经做好. 她有一只小旧皮箱, 里面装满了扎好的鞋底, 她还有全家每个人的鞋 样.我妈妈说过: 世上只 有媳妇做鞋子给婆婆穿 的,少有婆婆做鞋子给媳 妇穿的, 可是我啊, 脚上的 鞋底就是婆婆替我做的 呢! 后来婆婆在北京去 世,家里还留着那一箱她 扎好的鞋底,可惜没有保 存一些到今天. 在我姐姐的记忆中, 婆婆纳鞋底用的麻线, 是 她在后弄堂墙边一条尺把 宽的泥地上种了麻,用麻 的茎晒干搓成的.她还让 我们给她采来桑叶,在家 养蚕,让蚕结茧,煮茧抽 丝, 再把各种花揉碎取汁, 给丝染色,在房间里搭起 简易织机,织出有颜色的 丝带, 做裤带、 鞋带用. 她 织的丝带我现在还藏着. 她让家乡人带来麦秆, 她 会编扇子!团扇 , 我也藏 有两把# 姐姐说. 婆婆身上有一股农村 妇女极强的生命力.她三 寸小脚走路有点摇晃, 八 十多岁时却可以一 人从南京到上海、 又从上海来回北京,坐了两天两夜 的火车,居然还不 用家人到火车站接.我祖 父去世时她五十多,掉了 全口牙却坚持不装假牙, 此后三十多年全靠上下牙 床对付三餐, 多素少荤, 吃 肉时用手撕开放嘴里磨. 我们家喜欢吃的面食 猫耳朵 ,也是婆婆带来 的一种 美食 , 家乡叫 小 麦铃 , 有点像贝壳状的意 大利粉, 但那是机制的、 干的.我们想吃猫耳朵就自 己和面现做, 不能太软, 否 则在竹匾上搓不出一个个 小猫耳朵的样子, 会黏住. 我有时也凑热闹帮婆婆一 起做,只是在竹匾上用力 搓多了大拇指会疼. 我还跟婆婆学过做豆 腐乳.就用家里旧五斗橱 的大抽屉,先铺一 层稻草,放上切成 小块、晾得半干的 老豆腐,再铺一层 稻草.过几天揭开 面上的稻草,豆腐上面已 长出寸把高的白毛,后来 就变成豆腐乳的那层外 皮. 婆婆还会做豆豉, 说是 家乡孩子一顿早饭每人只 分给七粒 佐餐 . 最近几年表哥家从老 家搬到上海,我不仅重新 尝到婆婆的味道,更知道 兰溪小吃之多之美世上少 有. 食材也好, 表哥每年做 的梅干菜香味十分浓烈, 可以惊动楼上楼下的邻 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