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我不是阿L | 2017-11-06 |
com 文化动态 [对话]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本报讯 谭盾的创作欲望, 从未枯 竭.成就了全球名声的他, 如今越发 将自己的视线, 投射在了中国的传统 文化上.6 月, 他将来到东方艺术中 心, 带来两场音乐会, 其中, 就有他备 受外界关注的交响曲作品 《敦煌 ・ 慈悲 颂》 .这部作品, 创作的前因后果, 谭 盾昨天也在上海和记者畅聊了一回.
2018 年的
5 月23 日, 谭盾新作 《敦煌 ・ 慈悲颂》 在德国德累斯顿文化 宫完成世界首演.当晚, 一千八百多 名观众全场起立向来自于中国和世界 各国的音乐大师们致敬, 雷鸣般的鼓 掌和欢呼长达十五分钟之久.德国著 名媒体德累斯顿日报对此给予了高度 的评价: " 《敦煌 ・ 慈悲颂》 像是一部可 以听的电影, 音乐的故事, 如风暴般震 撼着每个人的心灵. " 时隔一年后,
2019 年谭盾将再次 来到东方艺术中心并展开为期两日的 演出, 首日也就是
6 月20 日, 谭盾携手 法国里昂国立管弦乐团和吕贝克国际 合唱学院, 同时在中央音乐学院青年 教师、 旧金山歌剧院签约歌唱家王传 越, 中国著名的原生态歌唱家谭维维 等七位著名艺术家的助阵下, 以 《敦 煌・慈悲颂》 为我们又一次演绎一出极 致的 "敦煌" 盛宴. 在谭盾的音乐创作里, 除了湖南 的地区的楚、 巫文化外, 敦煌文化也一 直为他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敦煌 ・ 慈悲颂》 是谭盾根据敦煌壁画 的故事并以其为灵感创作的一部交响 曲作品, 是谭盾耗费六年心血完成的 巨作.被壁画吸引的他十五次进入敦 煌洞窟, 揣摩隐藏在建筑、 雕塑和壁画 中的奥秘, 只为用自己笔下的音乐挖 掘出深埋在中国人心里的故事, 作品 以敦煌壁画故事为蓝本, 借助敦煌的 壁画与敦煌的旋律的结合, 将敦煌壁 画的精神传递到世界.去年,
2018 年 德累斯顿音乐节上, 《敦煌 ・ 慈悲颂》 作 为世界首演时曾让无数观众为之动 容, 就连作曲家谭盾自己也说: "我把 对生命的理想放进了 《敦煌 ・ 慈悲颂》 里, 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 本报讯 记者 郦亮 在即将迎来 上海解放
70 周年之际, 学习读书会 邀请到了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邵 雍教授,让他带领读者一起回顾1949 年5月, 上海这座大都市如何获 得新生. 邵雍教授结合大量历史图片, 从 政治、 经济、 军事等多个层面讲述了他 对上海获得新生的理解.邵雍说, 上 海历来有 "江海要津, 东南都会" 之称, 要解放这样一个战略要地、 经济中心 和文化重镇, 打破 "共产党军事
100 分、 经济
0 分" 的质疑, 显然是需要很 多特别的措施.而人民解放军进城 之后的严明军纪, 让这支队伍很快获 得了民心, 站稳了脚跟. "面对慰劳品 和食品, 有的解放军甚至连开水都不 喝, 就喝自来水, 有的连续三天没有开 水喝. " 邵雍说, 当年很有名的资本家 刘靖基曾回忆道: "我上街仔细观察解 放军, 不进民房, 不取老百姓一针一 线, 纪律严明, 秋毫无犯, 几十年来从 北洋军阀到国民党, 我从来没有见过 这样好的军队, 这出乎意料. " 用交响曲演绎敦煌壁画 谭盾: 灵感来自莫高窟里六小时 学习读书会回顾 上海如何迎来新生 记者: 您创作 《敦煌 ・ 慈悲颂》 的 故事, 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谭盾: 当时我去敦煌莫高窟, 我 在窟里就出不来了, 一直出不来, 呆了6个小时, 所有工作人员都没下班 在等我, 但是我完全忘了下班这回 事.后来别人问我, 你为什么不出 来?在里面想什么?我说, 我在洞里 "怀孕" 了, 就是这个作品, 我想做这 个作品.因为窟里面的故事, 里面的 绘画, 里面的音乐, 完全把我感动了, 我就想自己一定要专心把它作出 来.而且我当时很想做的事, 就是一 定要把敦煌壁画带到世界上去, 但壁 画是走不了, 如果把绘画转成声音 呢?我就把它变成音乐. 记者: 您为了这个作品, 还复原 了反弹琵琶. 谭盾: 对.我的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