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丶蓶一 2017-12-10
2017.

1.19 星期四 编辑 吴岱霞 图编 美编 刘迎 E07 人 世间 关注三湘都市报微信 看E报. 我在国图修古籍 打浆糊是第一课,过敏成职业病 在古籍修复师李屹东 和潘菲的带领下, 记者七 绕八绕才走到了隐藏于中 国国家图书馆深处的古籍 馆文献修复室. 这是一个 安静的空间, 说话都不自 觉地降低音量.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 有200余万册古籍, 修复 师不到20人,80后占到一 半以上, 最年轻的李屹东 和潘菲都是1989年生人. 修复师们在大学学的是化 学、 美术、 历史等各种专 业,但一进到修复室,从和 古籍打了个照面的那一刻 起, 他们就有了共同的事 业:我在国图修古籍. 古籍修复第一课打浆糊 李屹东本科学的是美术史, 硕士学的是中国古代书画鉴定, 对书画修复算是有一些基础.但 每个年轻人进到修复室后,都要 先上几个月基础课. 第一课,打浆糊. " 别看第一课,很难的,我练 了几个月,才基本学会."李屹东 说,浆糊分两种,淀粉浆糊和面 粉浆糊,前者多用于修书,后者 多用于修画.市面上卖的淀粉可 能有添加的, 修复师们不放心, 所以,打浆糊用的淀粉是他们从 面粉中手工提取出来的. " 先把面粉和面,然后水洗, 洗掉的就是淀粉,洗剩下的那团 特别有弹性的东西就是面筋." 尽管淀粉浆糊步骤繁琐,但 真正考验修复师打浆糊水平的 还是面粉浆糊,要掌握面粉和水 的比例、水的温度、冲水的高度、 时间、力度……总之, " 比学做菜 难".浆糊很稠,李屹东这样的年 轻小伙儿都打得胳膊酸疼,但必 须手工,不能用搅拌机. 不过,年轻的修复师们并不 排斥新科技,有好用的也绝对不 放过. " 比如,先进的纸张纤维分 析系统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原件 和补纸的成分,对古籍修复就有 很大的帮助."李屹东说. 过敏是修复师的职业病 潘菲毕业于金陵科技学院古 籍修复专业, 这是当时全国唯一 统招的古籍修复专业. 她干这一 行, 纯属各种机缘巧合. " 高考看 到这个专业,就报了,就录取了, 就来了,慢慢就喜欢上了". 这两年, 潘菲参与了清乾隆 藏书 " 天禄琳琅"的修复,291部藏 书,破损严重的有300多册. " 有一 册已经变成 ' 书砖',都粘在一起, 就要经过蒸、揭等步骤."潘菲说, " 过敏是组病." 李屹东记得,自己上手的第一 个任务是一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的报纸合订本―― ―被水浸过,长了 霉,一打开书,就能看见烟从书上 升腾起来. 李屹东戴着口罩捧着 书,先把灰小心掸掉,再到室内水 洗,前后半个月,才把书修好. " 还有的书, 封底被老鼠咬 过, 封面有虫子的尸体……古籍 里什么脏东西、新奇的东西都有. 我们基本都过敏, 我手上就经常 起皮."李屹东说,而更让人担心 的是一不小心, 还可能误除了关 键性信息. 前段时间, 李屹东修一本印 谱,发现附页上有一块黑乎乎的东 西, " 还以为是番茄酱呢". 后来经 过高倍放大镜仔细看,发现是一枚 海关烫印, 上面还有出入境的字 样,这就透露了这本古籍的一个重 要信息―― ―海外回流. 李屹东参与修复过的最珍贵 的古籍,是乾隆时期的 《 五百罗汉 图》孤拓,原石早已不存,拓片也 只此一件.修复小组有十几个人, 年轻人就给老师傅打下手,20多 米长的拓片铺在地上, 老少修复 师跪成一排,全撅着屁股,足足修 了一两个月. 潘菲在修书时, 会和书先建立一种感 情, " 就像新认识一个人";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