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迷音桑 | 2018-01-13 |
2008 年,他成 为这家代表中国文学出版最高 水平的出版社的社长. 这十年, 他时常在从业与 个人写作的矛盾中煎熬, 以至 于现在看到昔日的一些同行和 后出道者的激扬文字挥斥方 遒,内心总是无比神往钦佩. 文人潘凯雄―― ― 出版人首先是文化人 在其位谋其政,老老实实做 事. 本质意义上的出版,是非常 实在的事情. 潘凯雄对 出版人 内涵的理解是: 出版人就是文化 人、职业文化人、文化商人三位一 体的复合型人才. '
文化人'
更是 '
出版人'
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 文化人先必须是读书人 . 平时, 他往往陷于各类繁 琐的事务中, 所有稿件的处理 只能集中在晚上或节假日. 他 保持每天 三行字 的习惯,记 录自己早、中、晚都干什么. 而 对于重点稿件, 则一定过目. 我特别不理解,做出版的可以 不看稿子. 潘凯雄说,有时候 当他说到自己会亲自终审时, 会遇到诧异的目光. 我对诧异 的目光更感到诧异. 他追求的 是内心的安宁. 至少自己终审 过的稿件, 可以在盖棺论定的 时候,没有对不住读者. 自始至终, 潘凯雄的内心 有种纠结, 即个人写作和个 人思考永远没办法完全付诸 于文字, 他几乎没有时间整 理消化. 如果不做出版, 我还想 到大学教教书,教出版或文学 都可以. 迄今潘凯雄仍在北京 师范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他觉 得和学生的交流很实在. 十年来, 经他的手出版的 作品,不计其数,而他本人,除 却前几年为自己之 逼 在《文 汇报》写过专栏,动笔的时间越 来越少.
2008 年,潘凯雄担任人民 文学出版社社长. 虽然一再告 诫自己 在其位谋其政 ,但是 仍然抵挡不住的 眼馋 ,也许 正是这种心态驱使, 促成了 《 双面人 手记》 的诞生. 以《 双面人 手记》命名,既是与 该书所涉及的出版与读书两部 分内容相吻合, 也是希望借助 这些手记, 使大家来关注出版 本质的东西,加速改革的进程. 收入这集子中的文章, 都 是他近十年来工作之余写下的 文字. 文字中有他作为出版人 对行业的观察和思考, 也有他 作为评论家对于作品的领悟与 不失尖锐的批评. 他以出版社 人与评论者的双重身份指出: 目前业内对出版规律的研究其 实与实务脱节, 研究者缺少实 践经验, 实践者缺少对典型案 例的归纳与总结, 缺少类似 MBA 教学的那种对鲜活案例 的解析. 商人潘凯雄的出版之惑―― ― 一定有很多是垃圾是废纸 作为国内具有第一品牌的 文学出版社, 在今天的市场竞 争中有何压力? 人民文学出版 社的优势是否日益缩减? 作为彻底面向市场的出版 社, 潘凯雄很希望有机会能静 下心来观察并分析一些发达国 家的出版曲线, 是否像当下我 国出版界这样, 还处于低级的 竞争状态. 比如说, 对整个行业一些 现象的解读太表面. 九五 期间, 全国的出版物总量为十四 万种左右,2009 年达到
30 万种,过了十年,出版品种增长了 一倍多,但是总规模、总产值基 本没有增长. 有人怪罪于出版 多样化, 有人拿数字出版来做 挡箭牌. 有谁问过真是这样 么? 这样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意 味着过去一本书创造的效益, 现在至少得两本书创造. 用多 样化来解释这种表象似乎说得 过去,但真的经得起推敲? 同质 化的产品有多少? 一部 《红楼 梦》有多少版本? 一部《红与黑》 有多少译本? 有多少是经得起 时间考验的? 又有多少是拼凑 的. 谁去真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