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丶蓶一 | 2018-05-12 |
价格欺诈'
.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 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张林山说. 这种让人误以为是普遍标价的 杀熟 行为, 为何在线下行不通, 却在网络平台上大为 流行 ?唐健盛解释说, 商家根据每个人购 买偏好、 重复购买率、 品牌依赖度等指数, 通 过大数据算法做价格、 优先级、 热销品等信息 私人定制化的推送, 成本大为降低. 那么, 遭遇 杀熟 的消费者, 哪些合法权 益受到侵犯? 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 被侵害了;
甚至隐私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 危害. 张林山说, 平台借助用户互联网终端 操作行为来分析和诱导消费, 定义用户所购 买的服务、 商品是紧俏热门还是 余量充足 , 瞒天过海地用高价损害消费者利益, 就是在 对消费行为明显的信息误导;
杀熟 的背后, 是平台对用户个人资料、 订单特征、 网站搜索 痕迹等隐私信息的采集、 应用, 平台有过度获 取、 搜集、 滥用用户隐私信息的嫌疑. 监管协力―― 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快个人网络信息立法保护工作 业内专家表示, 大数据时代, 消费者权益 更应被重视, 用户权益若得不到妥善保护, 网 络经济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监管必须强起来. 刘俊海认为, 大数据 杀熟 一事牵涉面较广, 头绪也较多, 一方面 要明确 归谁管 , 可考虑由国家市场监管总 局作为主体监管部门, 牵头组织商务、 工信、 网信、 文旅等有关部委一道, 铸造监管合力, 消除监管盲区;
另一方面要明确 怎么管 , 引 入外在的制裁与约束机制, 严惩失信行为, 提 高企业违法成本;
同时, 也要研究如何使用大 数据分析技术对 杀熟 行为进行自动侦测和 预警, 提高执法效率和力度. 技术要以法治与德治为导向. 首都经 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阮敬认为, 各大 电商企业应加强自律, 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 理念, 使用大数据时, 应一视同仁, 大数据分 析, 应当为消费者定制个性化服务, 而不是用 来实施价格歧视. 消费者遭遇 杀熟 , 损失的还只是金钱;
如果数据脱敏处理不当, 用户个人隐私被泄 露, 将会造成恶劣后果.北京市消费者协会
2018 年初发布的调查显示,
3380 名被调查者 中, 89.62%的人认为手机 APP 存在过度收集 个人信息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 要在立法 方面加强对互联网个人数据保护, 谨防数据 规则制定远远落后于数字生活实践, 尤其要 避免一些 数据王国 滥用数据权力. 消费者自身也应当行动起来. 张林山认 为, 网络消费者应该提升大数据素养和新媒体 素养, 比如改正随意授权、 忽视使用条例等不 良习惯;
在手机设置里面关闭各 APP 访问短 信、 通信录、 地理位置等访问权限, 只打开必要 的访问权限;
理性面对商家各种 烧钱补贴 诱惑, 避免陷入自觉透露隐私、 主动让渡隐私的 境地等.遭遇 杀熟 现象, 也要积极搜集证 据投诉举报, 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益. 在线差旅、 网络购物、 交通出行等众多领域, 不时出现大数据 杀熟 现象―― 上网享便利 消费防算计
本报记者 齐志明 一线调查 (互联网新观察续⑦) R 核心阅读 多家网络电商平台近期被曝出存在大数据 杀熟 行为, 即老客户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反而比新客 户花钱更多.大数据 杀熟 现象, 是否真的存在? 杀熟 侵犯了消费者哪些权益?怎样才能在产业发 展和消费者维权之间做出平衡?对此, 记者展开调查. 大数据并不是洪水猛兽.所谓大数据 杀熟 , 根子在于一些不良商家枉顾道德与 法律铤而走险.涉嫌违法的电商平台, 必须 给予对应的惩罚, 才能真正刹住这种 薅用户 羊毛 的失信行为. 大数据 能够实现精准营销, 通过给用 户精确画像实现靶向传播, 满足不同消费者 个性化需求.这本是好事, 若能依靠技术实 现需求的私人定制式满足, 当然能增进百姓 消费时的获得感.但无论何时, 大数据开发 商都要筑牢安全保护的防火墙, 加宽隐私保 障的护城河, 以法律为底线, 以道德为金线, 依法依规进行.否则数据开发越充分, 对社 会和大众危害越大.如何在商家的大数据精 准营销与网络消费者的个体权益保护之间找 到一个均衡点, 是当下需要研究的课题. 大数据 杀熟 须严惩 最美基层干部 R 记者手记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