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ok2015 2018-06-26

12 个县之所以实行区、县对口安置,主要是以后便于联系,做好知青工作. 大批外地人进入延安,近代历史上只有过两次,第一次是中央红军,第二次便是北京知青. 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到延安,在这片黄土地上演绎了一场改朝换代的革命奇迹.2.6 万多北京知青 到延安,在这个幅员并不广阔而且闭塞贫穷的区域里,经受了艰苦的人生磨砺,承受了严酷的风 霜雨雪,度过了一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我最近研读《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其中谈到知青上山下乡是这样表述的: 至1981 年, 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人数共达

1600 多万.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去,了解社会,接触工农, 在艰苦的环境中接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为建设农村和开发、振兴祖国不发达地区作出了贡献, 一些人成长为各条战线上的领导骨干和业务骨干.但是,大批知识青年失去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的机会,造成人才成长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巨大困难. 我认为,这段话比较客观 地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出了评价. 采访组: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讲话时曾提到,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 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孔丹:我理解, 际遇 就是一个人的遭遇和时运. 机缘 这个词,指的是因缘里面包含着 机会和缘分;

当 机缘 来临时,能够抓住它、能够应对它,就会形成 际遇 .实际上, 机缘 、 际遇 经常连起来用,就是讲人的命运.1965 年我

18 岁,在北京四中入了党,是当时四中第 一名学生党员,也是当时北京市为数不多的第一批中学生党员,这可以说就是一场机缘.而 文革 中自己和家人经历的种种不幸则算是一种际遇,其中许多事情都是被裹挟进去的,属于被动 参与.同样,当年习近平和我们众多知青到陕北黄土高原上开始一段艰苦、特别的人生之旅,也 是一种际遇,就是我们那代人的命运. 说起来,当时我和习近平的境遇确实比较类似,我们都是高干子弟,用现在的话讲就是 红 二代 .但也不完全一样.那时,我母亲许明( 文革 前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因为受到 文革 迫害自杀了,我父亲孔原( 文革 前任中央调查部部长)被关进监狱,我自己也坐了数个月铁 牢.我的弟弟已经去山西插队了. 上面 不准我到山西跟弟弟在一起插队,因为我们都是 黑 帮子弟 ,必须分开.习近平也是 黑帮子弟 ,他父亲习仲勋 文革 中遭受了批斗.这是我们 相同的地方.不同的是,他父亲受迫害的时间比我父亲早,从1962 年开始.他下乡的时候才

15 岁,我当时已经

21 岁了,那时我身体上应该比他更强健一些. 我当时有个心态,觉得北京无可留恋,一走了之是很好的事.所以我离开北京时心情很平静、 很淡漠,没有任何难以割舍的东西.这或许跟许多别的知青的感受不一样.习近平当时的心情似 乎和我差不多.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过,插队对他来讲是如释重负,因为他当时那种情况,待 在北京反而更危险,甚至有命没命都不知道.他说当年火车刚刚启动时,车厢里一片哭声,大家 都难舍难分、痛哭流涕,而他这个时候反而在笑. 在这一段人生 际遇 里,我们差不多:父辈受迫害,家庭被分割破裂,天各一方.社会大 浪潮打过来,我们就被浪潮卷走了,由不得你自己.插队期间,政治条件好的知青可以当兵、招工,而习近平和我这样的 黑帮子弟 是没有这种机会的.到了陕北农村,我没有想过多久能离 开,也没有什么和贫下中农结合扎根农村一辈子那种所谓浪漫主义的追求.我的心态就是:我就 是一个农民,我要生存. 采访组:从您自己角度看,知青生活是什么样的? 孔丹:这些年一直有影视作品讲那个时候知青的故事.有一种 伤痕文学 ,表达了很多那 个年代的痛苦经历.还有一些理想主义作品,把当年知青的生活表现得很浪漫.记得反映北京知 青的电视剧《血色浪漫》播出之后,我们中信有的年轻人就说: 孔总,我们真羡慕你们啊,你 看你们那时的生活多么浪漫呀! 我说: 这有点扯淡吧,那不是我们的生活,少数人可能有那种 特殊的生活方式,但我们绝大多数人就是直接到农村去,马上适应农村的生活,成为一个纯粹的 第3页共8页农民. 既没有某些文艺作品描绘得那么苦不堪言,也没有一些人说得那么浪漫,我觉得这才是 大多数知青的生活. 我印象很深的是,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