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静看花开花落 | 2018-09-19 |
2002 年, 第21―
22、 206―207 页. 原始数据分别引自徐新吾:《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 第688―711 页;
考活、 布士维: 《南中国丝业调查报告书》 , 黄泽普译, 广州:广东岭南农科大学,
1925 年, 第39 页;
陈启沅: 《蚕桑谱》 , 清光绪间 ( 1875―1908);
桂坫: 《南海县志》 卷26,
1911 年, 第56 页. 详见下一节第四部分. 的应用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 这看起来是一个历史或经济史话题.但相关研究仅仅把注意力放在了经济因素上 , 潜在地 假定丝厂自身的禀赋如资本、 技术等经济要素决定了机器缫丝业的发展. ① 而史料呈现的事实 是, 长三角近代机器缫丝业长期落后的直接原因是, 长三角丝厂一直处于蚕茧短缺的境况中 . 在长三角原料产量远大于珠三角的情况下, 机器缫丝业何以反而出现原料短缺 ? 同时 , 一 个可以大力提高生产力的技术何以在相关应用环境都有优势的地区 , 其应用和发展反而不如在 应用环境较差的地区 ? 本文试图通过对机器缫丝技术引进与应用中蚕农与原料短缺之间关系的探讨, 分析技术应 用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 说明技术在何种具体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应用会产生怎样的技术与社会之 间的相互建构, 进而影响技术应用的成功或失败.文章后续的讨论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讨论 机器缫丝技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引进与应用之初所面对的应用环境 ;
第二部分检视机器缫丝技 术应用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与蚕农对就业机会的可及性 , 以及影响就业机会可及性的社会传统 ;
第三部分则讨论珠三角何以使得适宜于大中城市的技术落户在乡村并获得了更快速、 全面的发 展, 以及由此形成的技术与社会的互生和技术应用的成功, 进而反观长三角应用失败的影响因 素;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和讨论 .
二、机器缫丝技术面对的应用环境
1 . 机器缫丝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19 世纪中叶开始 , 丝织业的机械化和生丝贸易的国际化使得传统方法生产出来的土丝难以 满足国际生丝市场的质量要求 .中国生产的土丝在国际市场的价格
30 年间 (
1865 ―1894)从每 担600 多美元下跌到
200 美元 . ② 引进与应用机器缫丝技术成为改变这种格局的唯一选择 . ③
1860 年,英国怡和洋行在上海创办了怡和纺丝局 ( Silk Reeling Establishment) .1894 年,上海共有
4 家外资和
8 家民族资本开办的机器缫丝厂, 丝车共
4076 部,年产生丝5254 担, 价值 约为
232 .
4 万海关两 . ④ 曾在越南经商的陈启沅, 于1873 年在其家乡广东南海县创办了当地第一家机器缫丝厂 .这 也是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缫丝厂 .1894 年, 珠三角地区有
75 家丝厂 , 丝车
22260 部,年・118 ・ 中国社会科学
2009 年第
1 期①②③④如蚕丝业同业组合中央会编:《支那蚕丝业大观》 , 东京:冈田日荣堂, 昭和四年 ( 1929), 第358 页;
曾同春: 《中国丝业》 ,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 年;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 北京:科学出 版社,
1957 年, 第67 ―68 页;
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7 年, 第70 页;
Shannon R. Brown , The Ew o Filature:A Study in the T ransfer of Technology to China in the 19th Century , Technology and Culture, vol.20 ,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