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uangshuowei01 | 2018-10-19 |
毕竟在海外生活了 多年, 回来之后, 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在加拿大时, 袁东妮有广阔的朋友圈和成功的 事业,身为美国花艺学院(American Floral Art School) 的教授和知名花艺师的她还是加拿大多伦 多一家知名花店的老板.谈起花卉经营的起因, 袁 东妮告诉记者: 一切都是机缘巧合. 与大多数女 性一样, 袁东妮爱花, 花艺是她的工作, 同时也成为 她生活的一部分. 采访袁东妮时, 她正在给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 学生教授插花的课程, 于是, 记者见识到了一大堆 凌乱的花是如何被插成华丽的花束的.用袁东妮 的话说: 艺术是想象和科学的结合. 将科学理念融入插花艺术 欧美许多国家的社交礼仪都离不开鲜花, 所以 鲜花的需求量很大, 但袁东妮最初并不是因为意识 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才选择花卉经营.19 年前, 原 本想在多伦多开一家书店的她, 却因为多伦多政府 规定在一家商场之内每种产品只能开一家店, 而当 时她所在的商场已经有了书店, 她才不得已改为了 卖花. 就这样, 袁东妮在多伦多经营了
19 年的花卉生 意.尽管当初开花店并非她的初衷, 但是渐渐地, 她越来越热爱这份工作.谈及花卉, 袁东妮立马来 了精神, 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讲述她对花草的见解: 风信子的名字很诗意, 薰衣草的香味能安神, 勿忘 我传达出特别的情意…… 在一般人看来, 插花是一种艺术, 无关乎科学, 但在袁东妮的理念里, 插花并不是单纯地把花插成 某个造型那么简单. 我们所看到的每一种花型其 实都是有科学比例的, 并不是随便把各种花插上去 就可以了. 她一边示范一边说, 我所传授给客户 的插花风格是源于
18 世纪的欧洲宫廷风, 这类插花 和我们平时所了解的日式插花完全不同, 日式插花 注重禅意, 而欧洲宫廷风格的插花更注重华丽和色 彩形状的多样性搭配, 要把这些都做好, 需要很多 科学的架构与比例. 听起来复杂, 做起来不易, 如 果不是亲眼所见, 很难想象原本以为简单的花型还 有如此多的要领. 花艺培训逐渐成型
2011 年8月, 袁东妮回国.为了了解国内的花 艺行情, 她在北京开了一家花店, 并给花店取了一 个与加拿大花店一样的名字 花满楼 .她告诉记 者, 她要把自己的事业转移回国内, 并且希望不久 之后能在北京开一所花艺学校, 让中国的花艺与国 际接轨. 记者了解到, 回国之前, 袁东妮从没有来过北 京, 北京对于当时的她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 市.她告诉记者, 刚到北京时, 她没有认识的人, 因 为信仰基督教才在教会里慢慢认识了许多朋友. 尽管当时觉得特别孤独, 但她认为无论是交朋友还 是干事业, 一切都是需要缘分的.袁东妮对记者这 样形容她初到北京时的感受: 用 '
游若蛟龙'
来形 容北京的公交车一点也不夸张, 偌大的京城车水马 龙, 与纽约有一拼. 就这样, 她开始了在北京的全新生活, 一边经 营花店生意, 一边了解北京的花艺行业, 开办花艺 培训学校的想法也渐渐成型. 你肯定想不到, 我的第一批学生居然是我微 博上的粉丝. 袁东妮兴奋地告诉记者, 那时, 我并 没有刻意宣传自己的花艺培训, 甚至没有告诉教会 朋友我所从事的行业, 我只是平时会在微博上发一 些作品图片, 后来, 学生们就找上门来要求学习插 花, 这时我才发现, 原来很多人都对花艺感兴趣. 然而, 对国内市场的深入了解也让袁东妮发现 了很多问题. 在中国, 从事花艺行业被认为是很低 级的事情, 我认识的很多开花店的人都来自农村, 而且文化层次都相对较低, 他们对花艺的了解仅限 于模仿, 很少有创意. 她说, 在国外, 从事花艺被认 为是一项具有艺术性且崇高的职业, 但在国内却正 好相反, 倘若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从事花艺, 很可能 招致大家的不理解. 袁东妮说, 她最想做的就是提高花艺师们的整 体水平, 然后扭转国人对花艺行业的看法. 美好生活 平淡经营 袁东妮也十分注重对生活的经营.祖籍广东的她对吃十分讲究,在国外生活多年,她对西餐已十分精通.回国后, 袁东妮最爱的就是与朋 友一起去北京的大街小巷品尝美食.虽然会做的中餐不多, 她却对中国饮食有着一定研究: 前两天,一个朋友请我去吃河鲜,说是长江上游的雅鱼,做法是火锅式的,用我们广东人的说法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