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捷安特680 | 2019-02-25 |
不过,其间的苦头令我深切体会一 旦法治薄弱、官员胡作非为、社会失序,老百姓 生活便如陷水火、苦不堪言…….母亲入狱期 间,家里的东西全部被盗、被窃、被抢,四个小 孩身无长物,却被当权干部扫地出门.可是,母 亲获释后,政府并未作过一分一毫的赔偿或资助. 名家专访21 纵横」 的作品已 「在香港社会的知识与领导阶层建 立了傲人的公信力」 .林先生的公信力奠基於评论 独立中肯,不囿权威之名;
「字里行间时见逆耳之 言」 是事实,只因 「春秋之笔,亦合该如是.」 刘 教授如是说. 刘教授也说林先生是个务实作家: 「务实作家 不信口雌黄,事事讲求言之有物.林行止 『香江 第一健笔』 的美誉,就是建立於这种诚信的基础 上.」 这位务实作家的大块文章触及经济、社会、 政治、文化,旁徵博引,信而有徵,倒坦白招认 当年在汕头念小学 (广州旅汕小学) 和中学 (华侨 中学) 时品学俱劣;
母亲出狱后当上缝纫工人帮 补生计,一心冀望子女成才,却因长子无心向学 而常给召至学校 「受训」 .这位当年教人头痛的学 生却原来自有见解. 「我现在仍清楚记得初中的科学课本,指世 上一切科技包括电话、电报、留声机的发明人清 一色是苏联人,这当然不能入信;
而对於每日必 修的时事政治课,更觉其胡说八道,因此毫无兴 趣.当年有一份叫 《实话报》 的刊物,除了专有名 词和标点符号,可说无一句不是谎话.这种背景 是我的成绩除了作文外,无法合格的底因.来港 后我才重拾读书的乐趣与兴趣. 「我生性不大服从权威,就学与自学,都是以 尊重知识为出发点.」 林先生谦称因报馆运作分秒必争,无暇寻章 摘句,故此 「文风粗糙」 .他说自己不曾刻意经营 文字,只求 「尽知顺性」 :讲求理性分析的评论文 章要经冷静思考始成,一旦感情过於澎湃,便不 容易冷静拿I、理性分析. 「也许我是受了 《文心 雕龙 ? 辨骚》 批评有些学习屈原的人为 『中巧者猎 其艳辞』 的影响,作者刘勰认为内容远较华丽工 整的词藻重要,我深然斯说.」 林先生纵横笔海四十年,多次郑重表示评论 文章虽无统一衡量优劣的标准,但大致该做到及 时应景、辨识真伪、判别优劣.评论者则应该勤 恳致知,广纳知识,更须备自主中肯的态度,独 立思考,而不应追求放眼四野的中立,企想面面 圆融.评论者还须紧记兼容并蓄,有容乃大,切 忌盲从权威,目无余子,自以为独步天下,立论 无懈可击便故步自封. 林先生道出四十年来撰写评论文章一直恪遵 的四大准则:
一、在资讯爆炸年代,论题须执中扼要,故 应先经慎重筛选,其中当然涉及价值判断问题;
二、资讯太多,因此文章和观点难以全备, 即使主观上力求客观,心中也要紧记那仅是一方 之见、一己所纳;
三、专业和理性的论题即使辅以生活化的实 例加以引申、佐证,但t疑难释,仍要寻求学术 研究和历史观点以增添说服力;
四、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讲求局限、 对应、变化,只有较佳或较差的思虑,没有追求 真理的决绝,这意味在学术国度里没有王者.认 识这一点可令时评者不致偏执一词,理直气壮, 亦不会迷倒於某种学说或某个学者下,致使过犹 不及,择 『善』 固执. 思源.2012.第一期22 浮生养闲 宁静致远 报馆运作夜以继日,工作异常繁重,当年林 先生与夫人筚路蓝缕,草创 《信报》 ,资金微薄, 亏损严重,即使后来 《信报》 渐上轨道,林先生 还是不得清闲,除了负责每日一篇的社论,也总 揽和纵览 《信报》 和 《信报月刊》 的编务,亲自发 掘作者、邀稿、审稿,每晚睡不过五个钟头,惟 一的消遣娱乐就是读 「闲书」 !1965年,林先生 赴英国剑桥研读经济学,认识了一位正攻读物理 学博士的香港人黄君,他对林先生的影响甚深. 林先生回忆道: 「当时香港的学生不多,因此我 们经常见面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