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ZCYTheFirst | 2019-03-06 |
1379 年) , 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塔 , 取名 莲聚塔 . 嘉靖三十九年 (西元1560年) , 禅师仁钦宗哲坚赞於塔侧倡建静房1座 修禅 . 17年后的万历五年 (西元1577年) , 复于塔之南侧建造弥勒殿 . 至此 , 塔尔 寺初具规模 . 走进塔尔寺 , 首先看到的是八宝如意塔 , , 这八个塔是为纪念塔尔寺内佛 像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 , 建於
1776 年.其造型大同小 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 . 塔身白灰抹面 , 底座青砖 砌成 , 腰部装饰有经文 , 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 , 里面藏有梵文 . 在沿著沟进去 , 沟的两面坡上尽是建筑 , 有十步一景的气势 , 宏大 、 雄伟 , 让人 留恋往返 . 由於时间关系 , 我们匆忙的离开了塔尔寺 , 回到西宁 . 在返回的车程中 , 我们 事先寻问了西宁的小吃集中在什麽地方 , 一下车便打的去了华德饮食市场 . 市场 不是太大 , 但汇集了天南地北的小吃 . 我们直接寻本地特色小吃区域而去 . 我和 妻子要了羊排 、 羊肠 、 羊头肉 、 羊肚 . 不一会 , 一锅香喷喷的菜端上来 , 我们迫不急 待的抓起筷子吃起来 , 不错 , 不错 . 我们还吃了本地的酿皮 , 和陕西的凉粉相似 , 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 2O15年6月11日:去青海湖 这天起了个大早 , 七点用过早餐下楼 , 车子己经到了 . 车子出西宁城约摸一个 小时 , 到了日月山 . 此山坐落在青海湟源县西南40公里 , 属祁连山脉 , 长90公里 , 海拔最高为4877米,青藏公路通过的日月山口为海拔3520米,是青海湖东部的 天然水坝 . 它位於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上 , 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 的叠合区 , 是青海省内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线 , 划分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 . 平均 海拔4000米左右 , 藏语叫日月山为 尼玛达哇 , 蒙古语称 纳喇萨喇 , 都是太阳 和月亮的意思 . 车子继续前行 , 不久来到了丹噶尔古城 , 城内一些古建筑保存完好 , 如城隍庙 等,在城内 , 我无意间发现了昌耀诗歌馆 , 因为爱好诗 , 便t解起来 . 在后来赶往 青海湖的车上 , 我写下了 《在丹噶尔古城遇见昌耀》 一诗 : 穿过湟源峡谷便到了 丹噶尔古城/在城内一处院落遇到了诗人昌耀/他的塑像坐落在幽静的小院里/ 身后是人们为他修的诗歌馆//在古城相遇昌耀 . 是因为湟源是他的第二故乡/他 在日月藏族乡生活 , 组建家庭/写下了著名的 《哈拉库图》 《慈航》 《丹噶尔》 //在丹 噶尔古城遇见诗人昌耀/他的诗歌/让这座厚重 , 古老的城/诗意起来 . 车子到达青海湖己是中午时分 , 用过餐 , 大家便奔湖而去 . 青海湖又名 措温 布 , 即藏语 青色的海 之意 . 它位於青海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 , 是中国最大的 内陆湖泊 , 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 , 属五A级景区 . 青海湖的南北两岸曾是丝绸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 . 导游给我们 讲了关於青海湖的传说 : 说是1000多年前 , 唐蕃联姻 , 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 干布 . 临行前 , 唐王赐给她能够照出家乡景象的日月宝镜 . 途中 , 公主思念起家 乡,便拿出日月宝镜 , 果然看见了久违的家乡长安 . 她泪如泉涌 . 然而 , 公主突然 记起了自己的使命 , 便毅然决然的将日月宝镜扔出手去 , 没想到那宝镜落地时闪 出一道金光 , 变成了青海湖 . 还有的说 , 是当年东海龙王最小的儿子引来一百零 八条湖水 , 汇成这浩瀚的西海 , 因此他成了西海龙王 . 还有说是当年孙悟空大闹 天宫 , 被二郎神追赶到这里 , 二郎神非常口渴 , 就发现了这个神湖 . 走近青海湖 , 我们被这一湖蓝吸引住了 . 湖水的蓝 , 蓝出诗意 , 蓝天的蓝 , 挂著 白云 , 水天一色 , 非常的美丽 , 非常的迷人 . 在返回西宁的路上 , 我在手机上写下 了 《青海湖》 : 这一湖圣水 . 被四面高耸的/环抱著 . 海拔三千米/草原缠绕在你的 周围//青海湖 . 青色的海 , 蓝色的诗/水域宽阔 , 水草肥美/湖水的蓝 , 蓝天的蓝/ 连成一色 . 加上飘动的白云/景色秀丽 . 壮美 , 迷人/水鸟从湖中射出来/鸣叫著 , 双翅击打著风/一幅画卷在青海大地/慢慢展开//青海湖的蓝 , 纯.像千足金/青 海湖的蓝 , 净.出淤泥而不染/青海湖的蓝 , 宝石蓝 . 像一枚吊坠挂在脖颈上/青海 湖的蓝 , 蓝色的梦…… 2O15年6月12日:返回西安的火车上 这一天的行程很简单 . 基本上都在火车上 . 我们乘坐的是 K1O1O 次列车 . 因为组团时说明t第一天和第四天都在火车 上,我们选择了卧铺 . 当时针指向12日O点,列车已进甘肃兰州境内 . 躺在卧铺上翻来覆去睡不著 , 便拿出手机写文字 . 写下了 《塔尔寺》 : 湟中 , 丝 绸之路 , 唐蕃古道的重镇/塔尔寺被莲花山托在手掌上/山川秀丽 , 如一枚绿宝 石/在鲁沙尔闪烁迷人光芒//山绿 , 天蓝 . 阳光撒下金色的线/寺院 , 酥油 . 藏传佛 教历史名片//从陕西到青海 . 路途遥遥 , 从大雁塔到塔尔寺/丝绸之路往西 , 往西//塔尔寺 . 青海肌肤上漂亮的羽毛/引人注目 . 让西部这只和平鸽/穿越苍茫的 岁月 . 古老和/现代文明融合在历史的劲流中 . 又写了 《夏都西宁》 : 久违的西 宁,我来了/在古长安炎热的六月天来了/来到你的身边/炎热没了踪影//在西 宁.最让我舒心的是凉/凉的让人想不起热/凉的让人爽快/痛痛快快数著日子// 在西宁 . 趁著难得的凉/去了塔尔寺 , 去看青海湖/那一种在凉爽中行走/与热 , 感 觉不一样//夏都西宁 . 凉爽的都市/我多麽想久居你的怀里/看草原的牛羊悠闲 的生活/如诗一样的画卷 . 火车上的夜晚很静 , 除了车轮声 、 呜笛声 , 和偶尔有人发出的呼噜声外 , 连声音都 是单调的 . 在这麽一种环境中写作 , 别有一番情趣 . 上午近十时 , 列火缓缓停在西安火车站 , 我们的旅程结束了 . 借著年休 , 出去走走 , 那怕是短暂的 , 目的是为了调整心态 , 放飞心情 . 散文 父亲的槐树林 魏益君 老家在一座山前的峪子里 , 山下是一大片槐树林 , 村子 因槐树而得名 : 槐树屯 . 在我小的时候 , 那片槐树林并 不大 , 后来的规模缘于父亲对槐树的锺情 . 我幼小的记忆中 , 父亲长年累月地劳作在那片槐树林 . 等我能背起书包上学时 , 父亲把我领进那片树林 , 讲起 了一个我从未过的故事 . 当时正是五月槐花开得茂 盛的时候 , 父亲望著那一棵棵流银泻玉的槐树 , 娓娓讲 著,表情凝重 . 那是六十年代的困难岁月 , 到了青黄不接的五月 , 槐花 便成了村里人的救星 , 家家户户满山遍野撸了槐花 , 做 饼做糊 , 充饥度荒 . 当时 , 父亲就读于县中学 , 是村里唯 一的高小生 . 逢星期天 , 父亲和奶奶就擎著勾 , 挎著 竹筐 , 来到村南那片槐树林 , 撸了槐花 , 做成槐花饭 , 供 父亲上学 . 矮处的槐花几乎都被撸光了 , 父亲就脱了鞋 子,爬上高高的刺槐树 , 撸啊撸 , 想著到了学校又有了 充饥的食物 , 就无比兴奋 . 槐花饭做好了 , 太阳偏西时 , 父亲背著盛满槐花饭的瓷 罐,踏上返校的山路 . 无盐无油的槐花饭 , 吃起来又苦 又涩 . 不久 , 父亲的脸越来越胖 , 同学们戏谑父亲说 , 是 槐花饭养人 , 把父亲养胖了 . 很快 , 父亲就一病不起 , 浑 身肿胀 , 用手一戳一个坑 . 到医院去看 , 医生说 , 这是因 为父亲不吃粮食 , 光吃槐花饭的原因 , 可不能再吃了 . 父亲病了半个多月 , 不但花掉了家中所有的钱 , 还欠了 一大笔债 . 病K之后 , 本来生活拮据的家庭 , 更是吃了上顿没下 顿,更别说供父亲上学了 , 父亲只能辍学务农 . 一日 , 父 亲来到那片槐树林 , 抱著一株老槐树直哭到天黑 . 父亲发誓 : 槐花破灭了我求学的梦想 , 我要让这片槐树 林变成今后的好日子 . 从此 , 父亲开始钻研放蜂酿蜜知识 , 还外出寻师求教 . 第二年槐花盛开的时候 , 父亲成了一个放蜂人 , 那满树 雪白的槐花 , 真的变成了晶莹透明的槐花蜜 . 从那以后 , 父亲就在那片槐树林了根 , 边放蜂边膨胀 那片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