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捷安特680 | 2019-06-07 |
练浮取、中取、沉取则是按 《难经》上说的往三个指头上粘豆子逐渐加码.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是 四季平脉,父亲对他说,只有掌握了平脉才能摸出病脉.然而,初学脉时父 亲不让他摸人的手腕,而是让他去摸河里的水.父亲说河流好比大地的血脉, 它四季四时(早午夜晚)的变化,犹如人脉的变化,掌握了河脉的变化,有 助于掌握人脉的变化.乍暖还寒的初春,他把手插进河水中摸着固定的绳子 细切 春弦 ;
金风送爽,他一手举着麻雀,一手轻扶雀背,闭目体会 秋毛 ;
炎夏他头顶烈日摸着河水练 夏洪 ;
冬天他砸冰伸手到河水练 冬石 .他 天天摸着自己的脉搏,体察脉的瞬息变化,每当季节变换的日子,哪怕是半 夜,他也摸着自己的脉体会几点几分几秒脉丛一个季节的形状突变到另一个 季节的形状,为此他整苦练了
3 个寒暑才掌握了梁氏诊脉法.经过多年的实 践,他又有了创新,才达到后来这样的境界.他准备写一本《梁氏诊脉法》 以传后人,可惜他于
10 年前突然去世,未能如愿,这使我引为终身的憾事! 现在留在世上的只有他写的《肿瘤治验录》 (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一书. 由此我感悟到,中医虽有四诊,但脉诊的重要性远胜于其他三诊,难学 程度也远胜于其他三诊.正像梁秀清所说: 中医离开脉诊,如盲人夜行,有 了它就心明眼亮,在夜航中如见灯塔一般. 他看病的诀窍主要是凭脉诊而兼 顾其他三诊.记得某年夏天,在市人民医院有一住院的青年男子,高热
20 多天,遍请中西医学专家会诊无效.我随梁师同往迎诊,见患者困顿已极,势 近垂危,虽三伏天还身穿军棉大衣,可见恶寒之重.梁秀清诊完脉后(脉浮 取濡数、沉取有力) ,观其舌苔白厚,中心燥黄,断为受暑湿之热过重,予生 石膏 200g、滑石粉 100g,佐以芳香化浊、滋阴解毒、扶正祛邪之品,两剂而 热退出院.此病若非精于脉诊,单凭望诊很容易诊断为阳虚,无怪乎《素问》 说: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我有一作者曹培林,大学教授,今年
68 岁,他讲了一辈子《中医基础》 , 《伤寒论》都能一字不差背下来,可见下功夫之深.他还写了二三十本中医 书,可谓著作等身.他告诉我,他退休后潜心研究了
5 年脉诊,发现脉诊太 重要了,现在他看病,先不让患者开口,等自己看完脉后据脉说病,再问患 者说得对不对,然后据脉证下药,于是疗效大增,患者日多.他感叹地说, 他当了一辈子中医教授,60 多岁才开了这一窍,知道中医是怎么看病的.他 告诉我过去他到一个地方看病,一开始人们冲着他的名声来的人很多,由于 疗效不高,人越来越少,与现在看病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说脉诊这 么重要的课,在5年中医大学教育中却只占了区区
20 个课时,他讲课时还是 匆匆一带而过,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向他提问题,他总是说;
脉诊就是这 么回事, 你们自己体会吧! 由此我联想到, 有个中医重量级人物也说什么 脉 诊的主观性太强,没有一个客观标准,价值不大. 还有位资深中医在《健康 报》上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医不能停留在三个指头一个枕头上》 ,他实在是 不知道这三个指头一个枕头可是有大学问的.现在,一些西医甚至个别科学 家因为不懂中医,就否定中医,而我们有的中医呢,自己因为不懂脉诊,就 否定脉诊,无怪乎现在培养的中医大学生,临到看病,往往指下茫然,漫道 脉不可凭 ,只好据问诊而来的征象,以成方经验为用,真乃本末倒置,是 为医道之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