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ZCYTheFirst | 2019-06-30 |
第二 阶段是出国留学时, 穷得要命, 惟有 拾些便宜的食材, 像猪脚、鱼头等, 重温记忆中的 菜式,学习家人煮菜 的方法, 好比临摹学画;
第三阶段则是大学毕业后, 一边工作, 一边旅 行, 遂得以尝试不同地方的食材, 学习各式各 样的烹调方法;
第四阶段乃居停香港的时期, 平日各类餐厅都去看看尝尝;
第五阶段是去 日本, 任烹饪节目主持, 再往欧洲去拍电视, 大开眼界, 大开胃口;
而现在则是第六阶段, 体会食物的原味,对于各类新鲜美食的好奇 心虽不减, 但不会刻意猎奇, 反而更花心思关 注简单、 传统的饮食. 这六大阶段好比人生的一场修行,饮食 于蔡澜而言, 其实也即另一种修行之道, 如他 所言, 从学习及试验煮食之中, 培养信心, 失 败后再来过, 只要有求知欲, 什么也肯试, 就 逐渐建立自信 .饮食从来非小道. 譬如蔡澜认为作为美食家,必须首先有 好奇心, 阅历亦颇重要. 美食家从某种意义上 说, 并非指一个人很懂美食很懂吃, 而是说他 在美食中精擅比较, 换句话说, 懂得比较的人 才算懂得吃. 好奇心加上阅历, 才令美食家能 够有比较整全的对于美食和背后文化的理 解,这样对于食物的印象才不会只流于印象 或者口感. 只知道好吃不好吃的人, 至多是个 馋嘴的人. 整日嘻嘻哈哈的蔡澜曾正经地说, 我们 的生命跟整个宇宙相比,不过是须臾一瞬. 因此在他很年轻的时候, 就希望自己快乐一 点, 日后无论做事为人都一直往快乐这个方 面去追求.我曾问他, 觉得自己的人生正业 是什么?他大笑说, 人生正业应该是享受每 一个过程, 包括吃吃喝喝. 但我想蔡澜的意思从来不仅止步于简单 的口腹之欲. 记得以前禅宗里有一故事, 说是 有人欲拜禅师学禅, 禅师答说自己无甚本事, 不过是能吃能睡而已. 初闻此言, 该人极是不 屑鄙吝, 想这禅师真是粗陋不堪, 原来全无修 为. 待一念转来, 才悟得人倘若果真一生都能 做到能吃能睡, 该吃就吃, 该睡就睡, 怕是早 就跳出俗界了呀.我不是说蔡澜已然修禅如 此,我只是说如果一个人能懂得将快乐洒脱 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 始 终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之心,对知识的虔敬之 心, 对美食的欣快之心, 对人性的包容之心, 那现实社会里的所谓职业分工真的只是一时 一地的角色扮演, 而此时你演什么, 都能镇定 自若, 快乐淡定. 但快乐的来源也并非仅仅就是想得开. 我记得自己曾经读到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 蔡澜有一回带了摄影队去访问法国的保罗・ 巴古斯,第一位被册封为米其林三星主厨的 名厨.这位名厨成名甚早,但此时已年将八 十, 无法下厨. 但蔡澜不甘心, 提出难题: 要保 罗煮一个完美的鸡蛋.难却老友盛情的保罗 还是走进厨房, 拿出一个瓷碟, 在碟上抹了些 橄榄油, 用铁夹夹住碟边, 放在火炉上, 把一 个生鸡蛋打了进去, 慢慢煮熟它, 最后撒上点 盐. 可蔡澜并未善罢甘休,他接着问保罗, 天下最好吃的味道是什么? 保罗答说: 一个懂得食物真味的人, 是 从自由的思想和个人的尊重出发的. 是的, 从自由的思想和个人的尊重出发, 真正富有人情味的饮食都蕴含着这个朴素之 极的道理.好比我们过年吃的家里的年菜, 吃的其实就是家人之间彼此的爱惜与尊 重.这也就是我特为钦佩蔡澜先生之 处. 较之每一道菜的口味、 形式、 食 材和烹饪手法,毋宁说他更关 心的始终是饮食所给予人的 幸福感和对个人的高度 尊重.而对于好的饮 食的追寻, 教会人 更多的是如何 从饮食中窥见自己, 窥见我 们的口味、 欲望、 愉 悦和弱点. 面一定要放猪油啊年总算过完了.对很多 中国人来说,似乎过年就是 不停地吃吃吃.可吃饭里不 乏大学问.我每念及吃饭这 件事,就会想起香港著名作 家蔡澜先生的吃食文字, 有 时竟还不自觉口涎津津.不 是说蔡先生写的各地美食让 我有多向往,而是说我总能 在蔡先生的文字里寻获难得 的饱足感与愉悦之情. 顾文豪本版图片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