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Mckel0ve | 2019-07-01 |
4 FIND Vol.31 No.1
5 FIND Vol.31 No.1 1987年的一天,年轻销售员福岛先 生突然接到汽车制造厂的工程师打来的 电话. 对方直接询问能否为日本汽车首次 采用的木制面板做量产加工,开始他还 有点疑惑 这活儿能接吗? . 于是, 他去 请示当时的技术部长,部长轻松回答道 能啊 . 绝不轻言 做不到 的公司风尚跃然 眼前.据说当时那位工程师想给开发中 的豪华车配真木纹络面板.为寻求加工 者, 他走遍各大家具制造厂均遭拒绝, 正 处于困难境地.天童木工是他最后一个 打电话的公司. 拿到的图纸上是平面的简单形状, 似 乎将薄板重叠,采用胶合板加工方法即 可简单实现,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 制造技术部科长佐藤惠治苦笑着回顾 说: 最初提交的试制品有一半遭退货 . 导所为培育日本的世界级产品而研发的, 据说战争期间曾用于战斗机螺旋桨的生 产.这种加工方法与使用纯木材切削相 比没有材料的浪费,可加工出质轻、均匀、 牢固的产品. 并且, 通过改变心材和 边材的材质,还能兼备高强度和美观豪 华性. 在日本民营企业中,加藤厂长于1947年率先引入高频振荡 装置用于增加胶合板 的粘接强度,利用从 工艺指导所学到的技 术, 在家具生产中正式使 用模压胶合板, 为此投入当 时堪称高额的25万日元资金. 天童木工制造部次长加藤德俊笑 着说: 决定引入这套生产设备的是 第二任总经理大山不二郎,为此他 曾说 '
就算是给厂长买的玩具吧'
. 从那时开始, 公司里没发生过因 挑战新技术失败而受到责难的事 情. 一旦决定就绝不回头, 这也 是我们公司的风尚 . 由于在工艺指导所建立 的关系和接触,对天童木工的行动和技 术最早给以关注的是剑持勇、 柳宗理、 丹 下健三等工业设计界和建筑界的先驱. 1953年,由丹下健三先生设计的椅子量 产并开始为爱媛县民会馆供货之后,各 地的公共设施、 企业、 宾馆和医院等随之 纷纷采用. 在同一时代, 还制作出许多为 著名美术馆所收藏的家具杰作,如蝴蝶 凳和蘑菇凳. 今天, 使用天童木工家具的设施不胜 枚举, 如日本皇室、 国会议员会馆、 东京 都议会议事堂、 巴西国会议事堂等. 大师 们的设计灵感完美地再现到产品中,模 压胶合板技术也在世界范围得到普及. 加藤先生充满信心地说: 用于公共 设施的桌椅绝对不能轻易损坏.所以不 仅需要完成设计按照图要求的形状,还 需要针对不同材料仔细研究加工方法, 发挥材质的特性制作出最精致的产品. 天童木工采用相同技术和质量要求而批 量制作的大众化产品可终生使用. 但是,汽车厂并不知晓该技术的存 在,天童木工也没想到那里会有他们的 舞台. 一个电话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P R F I L E 株式会社天童木工 设立时间
1940 年 注册资本
3 亿日元 员工人数
300 名1947 年开始引入高频振荡设备用于生产模压胶合 板家具. 实现了用单一材料无法做出的形状, 并完 成了许多丹下健
三、 柳宗理、 剑持勇等设计大师和 建筑家们设计的作品.
1987 年开始生产日本量产车 首次采用的木制面板. 除了为诸多汽车制造商提供 木制面板、方向盘和门把外,还生产碳素面板.近 年来, 持续不断地接受各种挑战, 还完成了法拉利 设计师奥山清行的作品. 定制大会议桌的削刨工序. 虽然有些厂家注重效率 而采用磨沙机, 但天童木工始终如一地采用刨光加 工处理, 因为这是木工匠的精髓. 家具生产车间. 左起依次为 : 佐藤惠治、福岛 幸雄、 加藤德俊. 为木制面板和 方向盘而研发的技术属于企业 秘密, 生产制造也要在自家的 特殊车间进行. 为追求精巧造型, 从设计开 始历经40年才实现蘑菇凳的 产品化. 对家具来说±0.5mm的误差完全不 是问题,但汽车使用的木制面板精度要 求±0.1mm.并且,汽车是在屋外放置 的, 车内温度在-30℃至70℃之间. 在如 此严酷的环境条件下耐久性也是必需的, 对家具来说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 当然, 他们是不会这样轻易放弃的, 利用制作家具积累的全部技术,对心材 的材质、 粘接剂配方、 冲压机压力和温度 等所有环节进行改进,终于制造出合格 产品,实现了首次为日本量产汽车配套 木制面板. 项目的成功为天童木工带来大量订 单, 同时也对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起初,产品都是木制的,随后变成 在铝合金压铸材料上粘贴木材的方式, 后来基本材料换成了树脂.形状也由最 初的平板渐渐变成复杂的曲面.在此过 程中,我们开发出使不同材质与木材紧 密粘接的强力粘接剂,以及复杂形状间 的紧固拼合技术. 加藤先生说, 目前这些技术仍是世界 一流的. 我们获得了在复杂三维树脂材料上 直接粘贴木料的技术专利,我们为此试 制了200多个实验品, 这在现在也是非常 困难的. 我们能够坚持下来, 只因为想听 客户的一句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