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麒麟兔爷 2019-07-01

有时化石仅保留了一半内 核,即可见到一个壳瓣的内部模样的印痕,叫做 内模 .还有一种情况, 壳体的外模和内核都保存着,但壳体却被溶掉,后来其它物质正好充填到这 个壳体留下的空间,而充填物的外形及内形均保存了原壳体的外形和内形, 这个充填物叫做 铸型 . 外模和内模所表现的花纹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塑型和铸型在外部 形象上和原物完全一致,其花纹凹凸情况也与原物相符,但原物的内部构造 完全丧失,物质成分也往往不与原物相同.至于塑型和铸型的区别只在于前 者内部没有内核,而后者内部含有内核. 形成印模化石的,通常见到的多是具壳瓣的无脊椎动物.就含化石的岩 石来说,又以页岩、砂岩中最为常见,许多土质地层中也易发现. 遗迹化石 遗迹化石是古代动物活动时在底层留下的痕迹,或者是在地层中留下的 遗物,并不是生物体本身的任何部分.这类化石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对某一 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遗迹化石中最重要的是足迹,它明显地表示出动物当时生活的情况.它 与一般遗体化石不同,后者能够搬运,再沉积,使人们难以分辨该化石是否 原生的,因此对于鉴定地层会失去其真实意义.而足迹化石则不然,它是和 岩层紧密共存的,岩层如果经过搬运、破坏,足迹也随之消失了.所以所有 的足迹化石都是原生的. 形成足迹的条件比较苛刻:泥沙的湿度必须适当,太干了,印不上足迹;

太湿了,即使暂时印上,转瞬之间又会消失.一旦印上足迹后,也需适时覆 盖,封闭起来,若覆盖过早或过晚,印好的足迹未能干涸或暴露日久,均可 使足迹消失或不可能完全保留. 足迹有什么用处呢? 从足迹的深浅,可以推测该动物身体的轻重;

由足迹的大小,可以得知 动物身体的大小;

由足迹的前后间距,可得知动物的四肢或躯体的长短;

而 且对再造动物的足形十分重要,如果单凭四肢骨的特点再造足形,不一定符 合真实情况,因为动物的蹄或爪往往是皮肤质或角质的,化石不易保存,唯 有足迹才能逼真地记录其全形.此外,从足迹的多少,还可知该动物是孤独 生活,还是聚居生活;

从足迹的排列特点,可以判断动物的行动是慢步、疾 驰还是跳跃.足迹上是爪还是蹄,也可知该动物食肉还是食草. 足迹的意义还在于给找寻新化石以重要的启示, 例如

1896 年马适在北美 宾夕法尼亚晚泥盆世的地层上发现了个足印,被认为是两栖类的,因此推断 两栖类应出现于晚泥盆世,可是当时再没有更好的两栖类化石给以证实.直到1947~1951 年丹麦的探险队在格陵兰的晚泥盆世地层中发现了从鱼类进 化来的原始两栖类的过渡类型――鱼石螈化石,才证实了马适的推论是完全 正确的.1972 年,在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洲东部的一条河边也发现了类似于 鱼石螈的脚印,共70 点.过去认为南半球的最早陆生脊椎动物化石出现在距 今2.3 亿年前,而这一发现,要把南半球陆生脊椎动物的历史推前

1 亿多年, 而且今后有可能发现真正的最早的两栖类遗体化石. 我国历年来也发现不少足迹化石,如陕西神木东山崖侏罗纪的禽龙足 迹,保存很好,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足迹化石.其它尚有山西大同、四川广元、 山东莱阳、辽宁朝阳等地均有发现,都属于恐龙的足迹.朝阳羊山的足迹化 石,当地老乡早已注意到了,在面积不大的范围内数量很多,形如鸡爪,叫它 鸡爪石 . 无脊椎动物的足迹化石,最常见的是蠕形动物的爬迹、钻孔生活遗留下 的管穴或孔道等.有一处岩层露头上发现有两种不同形态的蠕虫爬移的足迹 相向而来,当两者相遇以后,其中一个的爬迹不复出现,而另一个爬迹则继 续前行.这里,我们看到了古代自然界里一幅生动的 生存竞争图 ,大概 这两条虫都出外觅食,中途相遇,弱者被强者吃掉,这条强虫带着饱餐的喜 欣扬长而去了. 钻孔生活的蠕虫和瓣鳃动物,通常是生活在海滨的生物,它们在那里穿 越成许多不规则的孔道,或者以其分泌物建造成许多管穴.虽然从这些遗迹 化石的形态上很难准确地认出那一类蠕虫或瓣鳃类的具体名称,但它能帮助 我们了解沉积这些岩层的古地理环境――海滨地带. 此外,在一些壳体、躯体化石上,也经常发现孔穴,这些孔穴就有可能 是某些寄生动物(如海绵、蠕虫)钻蚀的遗迹.另一类化石,看到蠕虫和其 他生物长在一起,但它们之间并无危害,却有互利,我们称之为共生.比如 苔藓虫和蠕虫的共生,海百合和腹足类的共生,这个腹足动物长在海百合萼 部的肛口上,以海百合的粪便为食料.这类化石虽然不甚常见,但对于研究 古代生物的生活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颇为形象的材料. 遗物化石 动物的遗物化石,往往是它们的排泄物或卵(蛋).例如北京周口店中 国猿人洞中与鬣狗骨骼化石一起经常发现其粪便化石;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