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ZCYTheFirst | 2019-07-01 |
"文革" 期间, 不说红卫兵, 连 红卫兵的喽舱床簧媳;
一俟 "上山下乡" 的口号鸣响, 即早早打好行李, 准备接受贫 下中农再教育. 先去雁北, 再到内蒙, 最后落 户云南, 十年行迹, 是辗转更是流落. "四人 帮" 倒台后, 各地知青归心蠢动, 尤当高考制 度恢复, 众皆摩拳擦掌, 阿城却无动于衷. 原 因无他, 家庭出身早就摆在那里, 好比前生 注定, 任谁也动弹不得. 换句话说, 阿城早年 即属于被 "闲置" 的一路人, 似乎合该不断改 造, 接受教育, 举凡任何上进之事, 他都无缘 分润.说得再透一点, 阿城自小是不受 "肯定" 的人. 因此, 日后阿城的种种通脱洒然, 在我 眼里, 都与早年这段经历有关. 不过这段被闲 置的日子也有好处,阿城得以有闲工夫四处 找书看, 隐隐成就了独特的知识结构.是呀, 时代势利眼, 知识无偏见. )%*& 年(月, 《上海文艺》刊出阿城小说 《棋王》 . 在彼时刻画伤痕、 沉痛反思的文学浪 潮中, 此作清通新警, 独树一帜, 先在大陆引 起瞩目, 继之流传海外, 人人争相一读.同年 )! 月, 《上海文学》 、 《西湖》 杂志和浙江文艺出 版社在杭州联合召开文学讨论会,作为当时 最受瞩目的作者,阿城的发言与其文章一般 别具一格. 据说只是在会上说了好几个故事, 大家听得一愣一愣. 与会的李陀每听其讲毕, 即兴奋地说: 这是一篇好小说, 快写.这些故 事即为日后的 "遍地风流" 系列, 翌年 《上海文 学》 发表.)%*' 年&月!! 日 《文汇报》 发表了 阿城随感 《话不在多》 , ( 月#日《文艺报》 又发 表理论文章 《文化制约着人类》 , 二文成为当 年文化寻根讨论的代表性文字.稍后, 《孩子 王》 在 《人民文学》 发表, 《树王》 在 《中国作家》 发表.汪曾祺先生还在 《人民日报》 上发表文 章, 对其大为推举. 按说此时的阿城如日中天,可我亦不以 为他得志. 诚然惊动天下, 可这样的声名其实 更多造成的不是理解而是误解.早年迥异庸 常的知识结构确令其不落凡俗,显得风姿洒 然, 置诸刚自 "文革" 中踉跄而来的情境, 愈显 清水出尘. 可如此即异口同声称其为道家, 实 在有点似是而非.当年汪曾祺先生劝他切莫 一头扎进道家出不来, 阿城自己心里亦有数, "我其实是世俗之人,而且过了上当的年纪 了" .可见他心里委实清亮. 别样奢侈 勘透世俗无用之用 这之后的十数年, 阿城去了美国. 偶有文 章问世, 粉丝们无不翻来覆去地读, 用 《威尼 斯日记》里的话说是, "好像多读就会多出几 篇来" . 我平日闲来无事抑或心中有事时,就常 常翻出 《威尼斯日记》 来读.即便读过不下五 十遍, 奇怪, 仍旧兴致盎然心甘情愿地跟着阿 城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里头兜兜转转,看这 看那.一会看在阳光下的威尼斯水手骄傲地 划船游走,一会注目圣马可广场那些在风中 接吻的恋人们,一会又跟着阿城在李斗的扬 州里翻检旧时繁华. 阿城好比一个诗人, 一个 速写大师, 一个纪录片导演, 瞥眼扫过, 就自 动将最有趣最自然最温暖的凡俗人事一一摄 入笔端,带上人间的体温,却无有人世的尘 氛,讲述世俗的故事,却不沾惹流俗的意 见―― ―跟阿城浪游威尼斯的日子,是一种不 接地气的接地气. 诚如阿城老友、 著名导演侯 孝贤所言, "阿城看世俗不下俗论,喜欢那些 真正操作过后得来的认识,所以看人看事不 会只看表面.这种人有定见, 不随流俗起舞, 不为流言所动." 我生有幸, 在几位前辈的介绍下, 日后果 真识得了阿老.以我少数的与阿老切近接触 的感觉来说, 他是世间顶顶好玩, 顶顶聪明的 人物. 所谓好玩, 凡听过阿老讲话的朋友都知 道, 他天生就是一位故事大王.叙述的生动, 故事的奇异, 八卦的丰富, 无不令闻者叹服而 着迷. 只恨我笔拙, 无力再现阿老讲故事的好 玩神态于万一. 最有趣的是, 即便听众大笑到 眼泪流出来, 阿老总是一脸无辜呆萌状, 意思 是我讲得有那么好玩吗?于是众人笑得越发 起劲. 几年前, 阿老来沪做活动时, 说过一段令 我印象深刻的话: "大体上来说,你要把学问 做成 '无用' 就对了. 你做 '有用' 的学问, 你的 视野一定是窄的. 做这件事没有用, 这件事才 有意思, 它是一个奢侈的东西." 好玩, 幽默, 锐利, 诚恳.是的, 正是在对 世俗生活的洞察体味中, 对 "无用" 之学的涵 养琢磨中,阿老大概真的找到了自己为人处 世的一种状态, 没有功利心.我想, 在阿城这 边, 有用没用的问题, 他怕是从来不想的, 他 在乎更多的想必是有趣或无趣吧. 世俗之眼无用之学顾文豪年末年初, 照例是出版界一年一度的各大图书榜 单评选.在不少榜单之上, 都有一本有趣的作品入选 获奖,那就是作家阿城的新著 《洛书河图―― ―文明的 造型探源》 .十多年没出书的阿城, 去年中丢出来这本 《洛书河图》 , 以图论史, 寻溯上古文明的造型之源.虽 薄薄不过一本十万字讲稿, 照旧是一贯的阿城 S t y l e , 眼 花缭乱, 趣味横生. 阿城近影 阿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