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tar薰衣草 | 2019-07-01 |
2 /
10 材料二 塞罕坝 是蒙汉合璧语,意为 美丽的高岭 .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鸟兽繁多.公元
1681 年, 清朝康熙皇帝设立木兰围场,作为 哨鹿设围狩猎之地 .塞罕坝是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末期,国势衰 微,为了弥补国库亏空,从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20 世纪50 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国土绿化.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发出了 绿化祖国 的伟大号 召.其后,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经过实地踏察,选址于塞罕坝.1962 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 建. 建场初期,塞罕坝气候恶劣,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 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 极端最低气温达 零下 43.3 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长达
7 个月.塞罕坝人坚持 先治坡、后置窝,先生产、后生活 ,克服了一个个 困难,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改进 水土不服 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改变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 成功实现全光育苗.1962 年、1963 年两次造林失败后,1964 年春天开展 马蹄坑造林大会战 ,在平均海拔
1500 米的塞罕坝高原上,一代代务林人种下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造林成活率达到 90%以上,最多时一年 造林
8 万亩. 最近几年,林场继续增林扩绿,把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作为绿化重点,大力实施了攻坚造林工程. 在山高坡陡、立地条件极差的地块上,目前已完成攻坚造林 7.5 万亩.2018 年硬骨头将全部啃下,成林后将大幅提 高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 86%的饱和值. 毋庸讳言,当初兴建林场时,人们只有朴素的、初步的生态意识,种树的重要目的是伐木取材,提供木材产品. 现在,务林人有了更为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种树的主要目的,是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从朴 素的生态意识到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化. 近年来,林场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最近这五年已降至 50%以下,为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森林面积在不断增加,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
24 万亩增加到目前的
112 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 12%提高到 80%.如果林木按一米 的株距排列,可以绕地球赤道整整
12 圈,给这个蓝色星球系上
12 条漂亮的 绿丝巾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 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 (取材于武卫政等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 ) 4. 下列对务林人建造塞罕坝万亩林海所闯过的难关,理解不正确 ... 的一项是(3 分) A.改进 水土不服 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 B.改变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 C.实施土壤贫瘠和岩石裸露的石质阳坡为绿化重点的造林工程 D.增林扩绿,提供生态产品 5.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现塞罕坝林海景象最贴切的诗句是(2 分) A.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 (唐?杜甫) B.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奇. (唐?白居易) C.秋风城郭净,寒色树林高. (宋?张弋) D.落日苍苍烟树林,渚鸥沙鸟更浮沉. (宋?赵蕃) 6. 根据材料二和下图内容,下列不属于产生塞罕坝 每年的生态效益 条件的一项是(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