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hgtbkwd | 2019-07-02 |
1992年,提出 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 科学院的建议 ,并最终促成1994年中国 工程院的建立;
1993年,提出加强原子、 分子尺度上的纳米技术研究;
2001年,提出 加快发展我国航空工业的建议 …… 他一生无法忘却的 感叹 ――中国的精密仪器不能依赖 外国 王大珩的父亲王应伟是我国早期的地 球物理和气象学家,辛亥革命后回国,先 后在北京观象台和青岛观象台工作,他也 是对王大珩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1915年,王大珩出生在日本东京,那 时父亲已经留学日本八年.父亲给王大珩 起的小名叫 膺东 ,寓意就是满腔义愤 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父亲一生始终认为只 有靠现代科技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 王大珩对光学的爱好,源于父亲的职 业.1929年,他随父由北京至青岛,就读于 礼贤中学,学业优秀.学业之余,他常去观 象台跟随其父观测天文和气象,对使用科学 仪器观察天体景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此期间,其父讲述研制成功风力计 的故事,以及苦于国内尚不能制造精密仪 器而要依赖外国解决的感叹,在王大珩幼 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科学熏 陶和教育,对王大珩后来攻读物理与光学 玻璃,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与仪器制 怀念师友
141 2011年(下) 造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1932年,17岁的王大珩考取清华大学 物理系,尽管父亲跟他说学物理会穷一辈 子,但他依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因为, 他一直记着父亲的感叹,也因为,他早就 听说清华大学理学院有著名的物理学家叶 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大师. 这些清华的有名的教授,在人生观方 面给了我很大的教育和启示. 他回忆说. 叶企孙先生是王大珩最钦佩、最敬重 的老师之一.抗战爆发后,叶先生始终教 导学生要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老师深沉 的民族大义和拳拳的爱国之心深深地震撼 着年轻的王大珩,后来,《松花江上》一 直是王大珩最爱唱的一首歌. 我头一次听这个歌是在船上,当时 在船上的学生都是一起从天津往南走的, 上面也有东北流浪的学生,这个歌是从他 们嘴里唱出来的. 王大珩说, 到国外 的时候我还在同学面前唱这首歌,人家都 觉得我唱这首歌的时候很有感情,这个感 情就是一种爱国、救国的心情. 1938年,王大珩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 学资格.两年后,他获得了英国伦敦大学 帝国理工学院技术光学专业的硕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在军事上 的重要地位,光学玻璃当时被西方各国视 为重要的保密技术.为了学到这种中国还 没有的技术,1941年王大珩转学到英国雪 菲尔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跟随著名的玻 璃学家特纳教授学习. 尔后,让许多人不解的是,他放弃了 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去昌司公司当了一 个实习生.2005年,他在接受央视记者采 访时说,当时他从书里了解了光学玻璃制 作的内容,懂一些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 很少, 当时不像现在这样看重学位,我 觉得这些事可做可不做 . 尽管被约法三章,且不准进公司工 厂,只能在实验室工作,但车间出问题还 是得在实验室解决,王大珩相信这是个很 好的机会. 就这样,怀着报国的使命感,在英国 十年的学习和工作中,王大珩掌握了许多 当时保密性很强的光学玻璃制造的关键技 术,还研制出快速测量玻璃光性精确度的 V棱镜折光仪.这一切,为他日后回国开 创新中国的光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心中不可逾越的底线――比 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 王大珩一生桃李满天下,被誉为当代 知识分子典型的蒋筑英、著名的光学家马 祖光、中科院院士陈佳洱等都是他的学 生.他的学生中已成为院士的近30位. 但他曾经说过,这些人没有一个是由 他提名当选院士的.学生们从王大珩那里 得到的,除了学术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做 人与做学问的态度. 1982年,他的学生赵文兴要去德国参 加一个学术会议.临行前,他把准备在会 议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拿给王大珩看.王大 珩一眼就看出他的名字署在前面,他改了 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