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erise银子 | 2019-07-02 |
智旭以佛理诠解儒书, 以心学沟通儒佛,复以佛教世界观定位儒学价值,在在显示清楚明确的佛教立场,儒者不可即以智 旭之作理解儒学,因为注解所依之义理皆即是佛学,智旭之作真有教化作用者首在於引儒入佛,其 次在於藉儒批佛,批其未能真正实践佛法教义之佛弟子,智旭之?切所言,最终归趣仍是佛家. 〔关键字〕q益智旭、儒佛会通、?教合?、方法论 前言 「儒佛会通」是?个传统价值观?的重要议题,展现在佛教传入?国以后的哲学史?,这其? 有站在儒家立场的观点,也有站在佛教立场的观点,有采取会通的立场,也有采取对立的立场,这是?个开放性的议题,哲学史?有著丰富的讨论.q益智旭?生处理儒佛之间的义理工作是极多 的,当然他主要的理论工作是佛学的研议,但是他处理儒学论著的成果亦处处可见,本文即将就其 针对儒佛的发言,研究智旭站在佛教思想立场?的「儒佛会通」的义理型态究竟是何种面貌. q益智旭禅师於明末之际「融合佛教诸宗」又「沟通儒佛」1 ,其哲学立场清楚明确,且鲜明 强悍.所谓「沟通儒佛」是指智旭仅只藉儒说佛,并非有义理?的儒佛融会,因此不以「会通」说之.通常对於不同体系间的哲学融合,总是充满了方法论问题的跳战趣味,本文即欲针对q益智旭 「沟通儒佛」的方法论问题进行探究,并企图说明,佛教内部诸宗融合的可能性绝对存在,但是儒 佛之间其实只有沟通而无所谓的融合,即便是q益智旭自己的儒佛之间,也仅只是?种教化策略? 的融通而不是真正的理论体系的融合.而这也正是本文论题之主旨,即主张q益智旭仅只是沟通儒 佛而不是会通儒佛. 本文亦将由q益智旭的工作成果对於儒佛会通议题提出判定 , 亦即佛教哲学体系在?庞大笼罩 性体系的关照?,既可以佛教世界观为共同基础而会通儒佛,也可以稍退?步而沟通儒佛,但是儒 学就绝不可能在义理?会通儒佛,固然亦可在儒学义理基础?沟通儒佛,那也将仅只是?些伦理德 目?的表面沟通,?但会通义理,儒学两仟年来所开发的知识架构就将消逝无踪. ?、智旭注解儒学典籍的目的 q益智旭与儒书间的关系却是有?段曲折的辩证过程的 , 他?十岁前的年少时期就是?位道?
1 关於智旭思想的纲领性认识,圣严法师的《明末?国佛教之研究》?书论之甚详,基本?即是?以智旭为融合佛教诸宗 及沟通儒佛的诠释立场.释圣严著,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九八八年初版. q益智旭沟通儒佛的方法论探究
341 的儒生,研读儒书并撰文辟佛2 ,?十岁父亲过世前后接触佛书,终於完全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并於?十?岁?剃度为僧,自此之后展开艰辛刻苦的修证行谊,并著述丰硕,但是却在?特殊因缘? 重拾儒书予以注解,并企图沟通儒佛,藉儒说佛,用以教化众生.这?个特殊因缘就是他是透过传 统类似迷信活动的抓阄的方式而决定要注解儒书的 , 抓阄的目的则是要询问如何能够让?位佛门弟 子彻因比丘体解开悟,以推行佛教教化,参见其言: 「维时彻因比丘,相从於患难颠沛,律学颇谙,禅观未了,屡策发之,终隔?膜,爰至诚请 命於佛,阄得须藉?书助显第?义谛,遂力疾为拈大旨,笔而置诸笥?,屈指十余年,彻因 且长往矣.」3 如果注解儒书仅只是为教化佛理,那麽q益智旭的儒书注解之作究竟是以怎样的理路来进行 呢?其?的儒理究竟还是不是儒理?如果还是儒理 , 那还能为佛法张本吗?如果所注之作已经不是 儒理了,那麽q益智旭还算不算是於儒有得於心呢? 以?种种问题将在本文以?的各小节?不断研议,简言之,智旭虽然为彰显佛法而沟通儒佛, 其实只是藉儒说佛,只是因为儒学意旨在宋明之际已经粲然大张,士林多自幼习儒,众?对於儒家 经典皆是耳熟能详,而佛典浩瀚,读经论者易淹没於藏海?不知端{,不读经论者又易堕入无知障 ?情识狂荡,而这正是智旭作为?位佛门??所真实面对的难堪之境,值其时,於儒家阵营?,各 种重要的儒家典籍,?般士?皆有所研习并能了知其义,世?真习儒者,亦能成就出个真君子,以 此更进?步,诸多精微佛理甚至亦得因循以明,故而藉儒书以明佛理便成了智旭的教化策略.智旭 注解《周易》时即言: 「q益子结冬於月台,禅诵之余,手持韦编而签释之,___吾所由解易者,无他,以禅入儒, 务诱儒以知禅耳.」4 智旭藉儒张佛的意图既已明显,那麽从方法论的考量而言,此举在理论?是否可能?就此问题 而言,智旭其实还另有更深?层的义理?的观点.就在〈?书q益解序〉?文?,智旭如此表示: 「q益子,年十?谈理学,而不知理,年?十习玄门,而不知玄,年?十?参禅,而不知禅, 年?十七习律,而不知律,年?十六演教,而不知教,逮大病几绝,归卧九华,腐滓以为馔, 糠z以为粮,忘形骸,断世故,万虑尽灰,?心无寄,然后知儒也,玄也,禅也,律也,教也,无非杨叶与空拳也,随婴孩所欲而诱之,诱得其宜,则哑哑而笑,不得其宜,则呱呱而 泣,泣泣笑自在婴孩,於父母奚加损焉,顾儿笑则父母喜,儿泣则父母忧,?性相关,有欲 罢不能者,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今之诱於?者,即后之诱?者也,傥犹未免随空拳黄叶而 泣笑,其可以诱他乎.」5 文?智旭将「儒」、「道」以及「佛教诸宗」皆视之为教化方法,哪?种方法针对哪?种对象 有用就使用哪?种方法,没有哪?种方法是最终极究竟的.如此?来,好像儒、释、道?教皆得会 通合?,其实不然.智旭本就倾毕生之力融合佛教诸宗,禅、律、教皆无非成佛之具,真禅、真律、 真教者皆是法法兼具者,因此诸法相通,但论成佛不论资具.未成最高境界前皆迷如婴儿,随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