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Cerise银子 | 2019-07-02 |
2 参见其言:「七岁茹素,十?岁就外傅,闻圣学,即千古自任,誓灭释老,开荤酒,作论数十篇辟异端,梦与孔颜晤言, 十七岁,阅自知录序,即竹葱随笔,乃不谤佛,取所著辟佛论焚之,?十岁,诠论语,至??归仁,不能?笔,废寝忘食 ?昼夜,大悟孔颜心法,冬丧父,闻?藏本愿,发出世心,?十?岁,专志念佛,尽焚葱X?千余篇.」《q益大师全集 16》《灵峰宗论》〈q益大师自传〉10220―10221.佛教出版社,?华民国七十八年.以?引文皆同此书.
3 《q益大师全集 17》《灵峰宗论》卷六之?〈?书q益解自序〉11098.
4 《q益大师全集 20》〈周易禅解序〉12569.
5 《灵峰宗论 16》卷六之?〈?书q益解自序〉11098.
342 第七届儒佛会通暨文化哲学 泣,父母随手拿起逗笑材具,即破涕为笑,倘已成?,便不复泣笑如斯,那些逗笑材具其实真是不 值?顾,因此不论佛教内部宗派之差异,都只是成佛的工具,即便是儒、道两家,只要是有助於学 佛课题,必然也是良好的工具,亦可作为成佛教化之材具,但这并不意味著儒学方法即可成佛,儒 学经典义理是提供学佛者义理进阶的工具 , 儒典既有助於提升知识水平较低的学佛者的佛学义理能 力,那当然是要借用之以助教化的,至於以儒学方法修养至极而成圣?境界之时,智旭意并未即以 之为成佛,而是在佛教世界观间架?另外再给予?个界定. 这就是作者认为智旭的真正态度,在这样的态度?,智旭注解儒家经典,首先在使儒学义理得 以明白,其次在引用佛教知识注入於解儒之作?,再来即致力於发挥佛教知识,根本?无关乎儒学 义理创造,能有准确理解已属公道,其论於佛义之作则皆为佛教义理之?般性阐发而作,亦难有佛 教思想之创作之功效,唯有善譬喻之功能,此则仍是为教化而设.以?说此类作品难有佛教教义之 创作功效,并非谓智旭於佛教教义无创造性观点之提出,而是说智旭佛理之创造性工作是表现在其 它作品?,即其直接注解佛教经论之种种作品之?者. ?、讨论智旭沟通儒佛问题的材料选择 智旭的作品极多,不仅在佛学?著书众多,即便在儒学?的著书亦有相当份量,智旭注解的儒 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庸》,合称《?书q益解》,另注有《易经》,书名 《周易禅解》,此外,智旭又撰写各种短文讨论儒学或儒佛问题,这些材料亦极为众多,甚且往往 能更精准?表达他自己的真正想法,这些短文与智旭其它所有短文都收集在《灵峰宗论》?,因此 讨论智旭论理儒学的材料即是?述?类. 而事实?,这些材料却也正是本文主题「沟通儒佛」的最主要材料,然而,这其实又有?番道 理在其?,那就是,智旭注解佛教经论的作品才是他的理论著作的主力所在,但是在这些纯粹谈论 佛教知见的作品?,是不需要儒学义理间架以为张本的,佛教内部义理的复杂分歧能够予以厘清就 已十分难得,儒学知识系统实在插不?话.反而智旭在谈论儒学的时候,则必然援引佛学义理以互 为诠解,这当然显示智旭始终是站在佛教角度论理儒学的基本立场. 因此,就智旭「儒佛沟通」议题之讨论材料而言,在智旭所著之佛学经典及儒学经典?,事实 ?只有儒学经典之注解作品?能有此类材料,剩?的就是《灵峰宗论》?的散文,这其实也就已经 显示了智旭对待儒佛义理的基本立场,佛可解儒,反之不然,因智旭事实?也未有以儒学义理间架 大规模解释佛教重要经论?的义理细节的作法,最多是在《灵峰宗论》之短文?稍有互为诠解之现 象,这都在在显示,佛教教义世界宽广,可处理理论问题项目众多,儒学所涉理论问题皆在佛教思 想?有其既有之论述可资诠解,以佛解儒即为以佛沟通儒,更深入言之,实为藉儒说佛,根本目的 仍是倡说佛旨,亦即在解儒之作?儒学固得宣说,实际?佛学则更藉之大张. ?、智旭处理佛教哲学的理论定位 在讨论智旭「沟通儒佛」的观念问题之前,当然必须先理解智旭对佛教哲学的诠释意见,了解 他所关切的佛教理论问题之后 , 对於他对儒佛之间的理论关系之观点当然可以取得更准确的认识角 度.智旭以「禅、净、律、教」?门来总摄佛教诸宗,认为诸宗必为可以互相融通的统?系统,简 q益智旭沟通儒佛的方法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