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f19970615123fa 2019-07-02
晋江经验 观察:一双鞋启示一条路13 新华每日电讯/2018.

7.13 本刊主编:易艳刚 值班责编:雷琨 、张书旗 实习生:付莎莎 、乔笛宇 版第30 期扶贫亲历16

本报记者刘荒 、 李坤晟 中国鞋都 折冠封都的角逐, 是从福建晋江 开始的. 晋江人称, 即便

2001 年未被中国皮革和制鞋 工业研究院等机构评为 中国鞋都 , 年产

16 亿双 运动休闲鞋、 占据国内 40% 的市场份额的晋江, 也 有资格扛起这块金字招牌. 彼时, 鞋业历史悠久、 生产体系完整的浙江温 州鞋商抱怨 自己煮熟的鸭子却飞到晋江人的锅 里 . 半年后, 温州终于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及中 国皮革工业协会, 争回一顶官方色彩更浓的 中国 鞋都 桂冠. 然而, 封都之战 并未偃旗息鼓, 后来又在广 州、 成都、 重庆等地轮番上演. 相较于 中国鞋都 这个半官方的城市名片, 人们似乎对安踏、 361°、 特步、 乔丹等体育品牌更 加熟悉. 由孔令辉、 李永波、 周杰伦等文体明星代 言的 安踏, 我选择、 我喜欢 361°, 多一度热爱 和 Deerway , on the way 等品牌广告, 激发了人 们对晋江这座千年古城的好奇. 一群祖祖辈辈以种田捕鱼为生的农民, 凭借 一双鞋子 闯天下, 将这片东南沿海贫困落后的 小渔村, 打造成年产值逾千亿元、 培育上百个运动 品牌的制鞋产业基地, 连续

17 年跻身全国百强县 市前

10 位. 从冒牌到贴牌再到品牌, 晋江鞋业识时通变、 浴 火重生, 为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 冒牌鞋 : 没有品牌的 品牌危机 也许是传承千年的移民基因, 塑造了晋江人 爱拼敢赢的性格. 史载, 西晋时期为避战乱逃难而来的中原士 族, 因怀念旧朝故国, 遂将其迁徙栖居水域改名晋 江. 明代以来大批乘桴浮海 下南洋 的晋江人, 族 源意识强烈, 又将晋江变成著名的 侨乡 . 当地人 有一种说法, 称晋江本土生活着

100 万晋江人, 海 外却有

300 万晋江人. 晋江鞋业的兴起, 源于改革开放与 侨乡 特 色的奇妙结合: 没有穿着时尚的华侨回乡, 当地人 不会把注意力放在鞋子服装这些 小洋货 上;

没 有国家鼓励的 三来一补 经营模式, 他们也没有 现成的条件学会做鞋制衣.

1979 年3月, 晋江县陈埭镇洋埭村村民林土 秋等

14 人, 以人均

2000 元标准 联户集资 , 创办 了 洋埭服装鞋帽厂 , 敲出第一双 晋江鞋 . 由于手工制鞋技术门槛低、 资金投入少, 村村 户户都兴起小作坊. 村民们把侨胞馈赠或走私过 来的鞋子当样品, 连心疼带算计地拆开模仿. 不足

39 平方公里的陈埭镇, 很快就聚集了上千家大大 小小的制鞋小作坊. 这支由锤子、 剪刀和缝纫机装 备起来的陈埭农民制鞋大军, 点燃了乌边港两岸 制造业的星星之火. 由于短缺经济造成供应严重不足, 没有商标 的 晋江鞋 照样不愁销路. 侨乡独有的信息优势, 使这些 国产小洋货 在外形设计、 制造技术上更 有竞争力. 这些 目不识标 的草根创业者, 似乎只 关心赚到自己手里的钱, 并不在乎穿在别人脚上 的鞋, 更遑论鞋子的品牌.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晋江市档案局查阅到,

1984 年晋江县(含后来析置的石狮市)共核准注册 商标

5 个, 此前几年均无注册记录. 可见, 商标起 步之晚、 品牌意识之弱. 由于材料、 技术和工艺不过关, 有的鞋子没穿 几天就脱帮穿底;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