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nDa_学友 | 2019-07-03 |
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香港人口不断上升,城市面积随之不断扩展,社会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因而不继增加.当中,由於香港的降雨量和天然食水资源并不稳定,所以就香港的发展而言,最急需解决的是食水供应问题.历史历史历史历史薄扶林水塘薄扶林水塘薄扶林水塘薄扶林水塘2.在一八四一至一八六一年间,即英国统治香港的首二十年,香港的人口由7000人急升至差不多12万人,当中大部分居住在维多利亚城内.由於初始成本和风险极高,当时没有私营企业愿意为香港提供水务设施;
为此,政府认为有需要负起责任,为社会进行永久的公共供水计划.3.到了港督罗便臣爵士(S i r Hercu l es R o b i n s o n )於一八五九至一八六五年在任期间,政府首次提出供水计划.一八六年二月二十九日,英国人罗宁(S . B. R awl i n g)建议在香港兴建首个水塘.适宜兴建水塘的地点并不容易找到,因水塘建筑有着一些技术限制,选择水塘地点时必须考虑水向下流这因素,所以水塘必须建於位置较高而又距离市中心不太远的山谷内,以便水塘所储存的雨水可以沿山坡流向山下人烟稠密的地方.由於薄扶林区符合这些条件,所以罗宁建议在薄扶林谷兴建一个储水量为3000万加仑的水塘.4.罗便臣爵士委任了一个皇家委员会负责研究食水供应的问题,委员会於一八六年推荐罗宁的建议.这项建议包括建造一条15崭叩氖雍峥绫》隽止,以便在水塘内收集雨水.建造工程於同年展开,至一八六三年年底城市开始获得供水,薄扶林水塘遂成为香港的首个公共水塘.5.由於预算有限,建造薄扶林水塘的拨款最终被削减,致使水塘的储水量由原先拟议的3000万加仑缩减至200万加仑.这明显完全不足以应付所需,因在一八六三年,香港每天的用水量为50万加仑,换句话说,缩减了储水量的薄扶林水塘附件附件附件附件B第第第第2页页页页只能够为社会提供四天的用水量.为解决薄扶林水塘储水量不足的问题,在一八六六至一八七一年间,水塘曾多次进行扩建改善工程.建於上游的新水塘(即现时的水塘)在一八七一年落成后,薄扶林水塘的储水量最终增加至6800万加仑.然而,尽管进行了这些扩建工程,但香港的人口不断增加,薄扶林水塘的储水量始终不足以应付所需.大潭水塘群大潭水塘群大潭水塘群大潭水塘群(a ) 大潭上水塘6.薄扶林首个水务计划很快便不足以应付所需,港督坚尼地爵士(S i r Art h u r Ken n ed y) ( 一八七二至一八七七年)於是委派负责工务工程的总测量师派斯(J . M . P ri ce)寻找新的水源.派斯建议采用大胆而富想像力的大潭计划.7.派斯於一八七三年提出的大潭水务设施建议,是当时规模最庞大的水务计划.大潭谷被认为是兴建香港第二个水塘的理想地点,原因是该处能够提供大面积的集水围,而且日后可再进行扩建工程.不过,该地点与市区分处山岭两边,水塘的存水须从山后(即港岛南部)输送往山前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故此必须克服食水输送的问题.派斯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挖掘一条贯穿黄泥涌山岭的隧道管道,管道紧接地面依湾仔山势而建的宝云输水道,然后连接西端的滤水池和配水库.8.然而,这项建议所涉及的财政资源,远远超过香港的负担能力.当时除了经济不景气外,香港在一八七四年又遭受猛烈的台风吹袭,沿岸一带受到严重破坏,令政府须支付大笔公帑善后,因此当时并不是进行规模如此庞大的计划的适当时机.结果,政府於一八七七年缩减了这项计划的规模,改为把大潭的溪流改道,穿越群山引往市区,而不是兴建水塘.虽然社会对食水的需求殷切,但政府除了同意进行这项经修订的计划外,并没有采取其他行动.9.到了一八八二年,军方投诉中国人聚居的地区o生情况恶劣,而且食水严重短缺,迫使政府认真考虑是否恢复进行原先在一八七三年提出的计划.英国殖民地部派出的o生专员查维克(Os b ert C h ad wi ck ) 就香港恶劣的o生情况提交了多份评估报告,这终於促使政府着手解决问题.鉴於香港的公众o生情况敲响了警钟,查维克在报告中极力促请政府展开大潭水务设施的工程.由於多年来社会因人口增长而面对愈来愈大的食水需求压力,加上香港在一八八年代初整体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因此派斯於一八七三年提出的建议重新得到考虑,并由帝附件附件附件附件B第第第第3页页页页国政府的顾问工程师罗宁臣爵士(SirRobert R awl i n s o n ) 予以修订,最终获得英国大臣金巴利爵士(t h e Ea rl o f Ki m b erl y) 批准进行.10.大潭计划的第一期工程在一八八三至一八八八年间进行.这项规模庞大的工程包括兴建一条用花岗石和混凝土建造的水坝,坝高90( 在一八九七年加高至100)、长400,坝基宽60.除水坝外,其他工程还包括建造一条长7344盏乃淼,输送食水穿越黄泥涌的山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