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52276522 | 2019-07-03 |
有时候,三个人的身影交叠起来, 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 .在反复地涂色、刮去、修改画面之后,姜b将画面区隔成细碎的方块单元,是为 了呼应其多年以来形成的、 原子化 的宇宙观.因而,他的绘画呈现出整体性和生命感, 在有限的平面内营造了多个维度的纵深. 相对而言,李琦和沈阳超都选择了更为委婉的出场方式.李琦打造了一个封闭的木箱, 观众透过在缝隙中观看到两个监控器正在 对话 ――屏幕上的图像与声音时而补充,时 而呼应,时而抵消,探讨着艺术家的身份及工作性质相关议题.对于李琦来说,这类的 讨论是重要而私密的,常常沉默地翻滚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却又明确地暴露在人际关系 网之中,被不断地标签化.于是,木箱摆出自我保护的身体姿态,只屑于释放不确定、 不完整的信息.沈阳超将
67 公斤的二手手表和这些手表的照片置于一处,形成镜像, 再散落点缀其工作中常见的用具.手表的重量与他的体重之间的呼应,或许能让有些观 众联想到 关系美学 的代表人物冈萨雷斯-托雷斯的《无题或洛杉矶的罗斯像》 ,但实际 上,沈阳超的创作的出发点更为内向.作品的灵感源起于他梦中听到的呓语 你不要一 直盯着钟表看,它会吸走你的灵魂 ;
摄影也是沈阳超用于存档的日常工作手段,在相纸 背后的手写信息纪录亦强化了档案的形式感.只是,时间的主题在概念上流露出与他人 建立联系的迫切性, 它承载了不可化约的私密经验, 又是一种人人共享的内在直观形式, 恰好能平衡开放与自足之间的关系.两件作品作为展览 肉身:恐怖谷 的开头与结尾, 勾画出一个首尾呼应的结构,也是 艺术家/作品 逐渐敞开肉身,邀约观众深入的过程. 在展览 肉身:恐怖谷 中,艺术家并非将被知觉物的可见性强加于作为创作材料的物本 身上,而是通过自我本身的基础结构和作品的基础结构双向的商榷和调整,才能逐步推 测到其中价值. 这一过程或许得于偶然瞬间, 或许需要耗费大量精力, 却全然是艰难的, 不随作品的完成而结束,也不随展览的举办而完全确立.然而,在充满分裂感的当下, 艺术家通过完成一件作品营造短暂连续性和整体感的努力,仍值得敬佩. 展名 策展人 参展艺术家 地点 开幕 展期 肉身:恐怖谷 杨紫 姜b、李琦、沈阳超、孙文浩、王墒、谢D、张如怡(以艺术家姓名拼音 排序) A+ Contemporary 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市莫干山路
50 号7号楼 106室2016. 7.
16 4pm 2016. 7.
16 - 2016. 9.
4 「肉身:恐怖谷」 文|杨紫 「肉身:恐怖谷」参展艺术家谢D的作品《裸女与蛇》源起於一场网络时代的遭遇.在 浏览某个贩卖二手物品的国外网站时,他惊地发现了一张完全符合於其「应然判断」 的色情照片.照片上,一位浑身只穿著银色高跟鞋的金女郎,跪在裸露的地面上,望 著响尾蛇,神情夹杂著惊慌和馋涎.这幅诞生於
1970 年代的摄影像一个跨越近半个世 纪和两个文化系统的寓言,其中西方古典绘画中常出现的女性裸体、处理风景的方式, 以及消费女性身体的商业化策略,被2014 年的中国青年艺术家谢D体察为「极富当下 感」 .於是,在展览中,艺术家所展示的,并非是一张照片,而是他个人的基础审美结 构怎样跨越自我的内部判断,成为一件外部的「作品」 .其中暗含的问题意识在於,作 品终究是客观於创作者(在这个案例中, 「创作者」更接近於「拾荒者」 ,保持著与作品 相对的平等关系)的物或信息,即不可穷尽的彼岸存在,那麽,它如何与艺术家保持切 身? 展览名「肉身:恐怖谷」试图精简地提出类似问题. 「肉身」是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为 了调合理智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而提出的概念,亦曾被译为「感体」 .在该展览的语 境中,意识、身体与世界的隔离所引发的焦虑及相关现代性问题,被限定在艺术家和作 品之间.由日本机器人科技专家森政弘提出的概念「恐怖谷」――原意指不够逼真的仿 真机器人所引发观众负面心理情绪的理论――隐喻了他们的关系:彼此联系紧密,互为 模拟,却又不断滋生出难以填平的细微沟壑.展览既是对这种状态的展示,也是对参展 艺术家与自己的作品达成「和解」之行为的致敬――尽管他们的方式不尽相同: 张如怡借微信视频功能将插线板漏电的瞬间拍摄下来,以手机上的原大小在展场展出. 与之前相比(她曾用老上海插线板翻制成水泥) ,录像作品在不违反「让常被忽略的日 常之物现身」的初衷之下,趋於一个物质化的反向行动.插线板变得转瞬即逝、微小而 轻盈,更重要的是,从观看方式而言,它具有当下时代普遍意义的亲切感.同样每段拍 摄6秒的《十集大型连续剧〈圣人蛋〉 》首展於广州盖亚画廊的展览「换季 Store」 ,策 展人小特将他的一篇小说预设为展览及参展作品的逻辑起点.创作该作品的艺术家孙文 浩将这个剧本拆解为多个短暂的场景,并将电影《活著》里面的台词,以及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