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yyy888555 2019-07-04

竹竿 再大,不值一分.意思是,生意做 得再大,只是为自家;

村干部虽 小,却是为了全村. 2004年7月12日,李宝玉拄着 拐,回村了.眼前的东仲都村, 穷.全村1000多口人,人均4分耕 地,靠种地瓜、花生, 家家收入不 高. 村里也乱, 9年之间, 换了11任村 支书;

全村18个姓, 彼此不服. 村务 没人管, 全镇60 个村,

59 个铺了公 路, 就剩下一个东仲都村. 那时候,李宝玉办公,一呆就 到深夜.他挨家挨户走访,解疙 瘩,也找村民最关切的难题.大家 都说,别的村里通了公路,咱们那 条出村的路也得修啊. 于是,修路.两千多米的路, 李宝玉自己掏了6万多元.接着, 打井,解决种地用水难题……一系 列困扰村民生活生产的难题开始得 到破解.接下来的10年里,围绕改 变村容村貌、修建农业设施、调整 种植结构,李宝玉全身心投入其 中. 回村,是李宝玉人生中的第二 个 拐点 .在这个拐点之后,他 的生意逐渐萎缩,分店一一关门, 他本人则进入了高度的疲劳和紧张 状态.他行动不便,常骑一辆三轮 摩托,1

0 多年里,三轮骑坏了4 辆.10 多年里,他拄拐走的山路 多,背部严重变形.妻子说,他一 回家,总是一脸疲惫,常常拿着手 机,坐在沙发上就睡着.儿子李根 回忆,上初中、高中时那些年,父 亲天不亮就走,他还没醒;

父亲夜 里10点多以后回来,他已入睡,父 子二人常常一个月说不上一次话. 但是村民姚开桂说,李书记回 来后,任劳任怨,敢闯敢干,带给 村民的,是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 魏东闯说,李书记处处为村民着 想,他想得周全,做得周到,实实 在在地帮助了很多人. 两位村民的话里,有一个共同 的词儿:实实在在. 借智聚力 振兴一个村 李宝玉一直在奋斗.但他也发 现,光靠自己,村子发展要从根本 上破题,难.比如,他想改变传统 种植机构,利用山区优势,发展林 果业.村民齐龙回忆,为了让村民 种樱桃,李宝玉磨破了嘴皮子,但 大伙儿那时候就是转不过弯来. 2017年,听说县里要来第一书 记,李宝玉赶紧去镇上找: 我们 不要钱,就要一个有思路有眼界的 人. 最终,泗水县委宣传部的干 部包庆淼被派到东仲都村任第一书 记.李宝玉高兴了,他认识包庆 淼,知道这是他想要的人. 第一书记的到来,被李宝玉看 作是全村发展的一个 拐点 .在 后来的努力中,这个 拐点 也融 入了他的人生. 他和包庆淼彻夜长谈, 谋划村 里发展的路子. 两个人的激情和干 劲, 碰撞出了一连串的火花: 从产业 振兴到人才振兴, 从组织聚力到全 村定位……整个思路逐渐清晰起 来. 接下来,在第一书记的帮扶 下,东仲都村发展起了一个又一个 项目: 建起了木耳大棚, 养起了赤松 茸蘑菇, 发展起了百香果, 购置了农 产品深加工设备. 随着产业的勃兴, 人才问题开始出现了. 全村300口青 壮劳力都外出打工, 村里剩下的都 是老弱妇幼, 要干活, 没人怎么行? 李宝玉决定带个头,先劝自己 的儿子李根回村.李根大学毕业后 就在日照工作,收入不错,相当稳 定.真要说服儿子回来,本来就觉 得亏欠孩子的李宝玉还真张不开 嘴. 他给我打了四次电话,头两 次只是超乎寻常地关心我的生活, 语气非常温和, 至今,李根回忆 起2

0 1

7 年4 月份父亲打电话的情景,还忍不住微笑, 后来就挑明 了,劝我回村,他告诉我,农村会 迎来大变化,不要过平凡的日子, 要做有抱负的人,那时候他的语 气,非常激昂,有感染力. 父亲的话同样让李根动了心. 他考虑了一个月,决定辞职回来. 如今,在村里,李根成了带头人, 他成立了公司,发展了赤松茸深加 工产品,引来了各地的客商.同样 是在奋斗中,李根逐渐理解了父 亲: 他事事考虑的,都是村民, 都是全村,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人 生价值的认识,值得我学习. 东仲都村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一个集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休闲 农业、传统文化体验与交流等为一 体的现代化村庄开始初具雏形.李 宝玉也更忙碌了.工地、大棚、拆 迁现场,他都要跑. 李宝玉说,干了村支书,他养 成了一个作息习........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