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于世美 | 2019-07-04 |
10 万 元的救助, 均被用于其妻子和父 亲的治疗上, 他没有落下一分 钱.相反, 因为两位亲人的病, 使得他负债累累, 过着四处打工 的飘零生活. 据2011 年的 《中华遗产》 杂 志报道, 当时的何刚在一处工地 打工, 写稿的作者联系他时, 他甚 至都没有一部手机.靠工友的电 话找到他后, 他用一家小店铺的 公共电话与北京写稿的作者进行 联系的. 更早的
2001 年, 何刚和第 二任妻子在江苏无锡捡破烂. 那一年暑假, 11岁的儿子何俊清 跟着何刚夫妇来到无锡滨湖区 生活.读小学的何俊清第一次 到大城市, 感觉一切很新奇, 但 看到父母的居所, 心里非常失 落. "租住的是五六十年代的老 房子,
10 多平方米, 除了一张床 和一套燃气厨具, 其他地方用来 存放捡来的值钱废品. " 何俊清 回忆说, 每天早上他跟着爸妈老 早起床, 他被放在一处垃圾房 里, 爸妈去沿街别的垃圾房扒拉 着找值钱的废品, 每间隔一小时 回来看看他. 何俊清也不闲着, 每当有垃 圾车运来新垃圾, 他就挑选出易 拉罐、 报纸等值钱的废品先 "看护" 起来, 等待父母回来拉走. "当时是暑假嘛, 天特别热, 我们捡来一个风扇, 在租住的房 屋里使用.吃的也不是太好, 想 改善生活, 就靠捡来的剩菜和熟 食. " 何俊清说, 有一次父亲带他 去一个建筑工地, 捡别人吃剩下 的盒饭, 盒里有残剩的红烧肉, 父亲舍不得吃, 都收集起来晚上 给他在锅里炒炒吃. "那时候每个月挣多少钱我 不知道, 反正过得很不好, 我还 上学, 之后我妈就有病, 那几年 挣的钱都给我妈看病了, 后来欠 外债, 爸爸去故宫求助嘛. " 何俊 清说, 故宫的帮助, 令父亲更加 坚信当年捐赠文物的选择是对 的, "你看, 要不是咱当年捐文 物, 故宫会帮咱家吗? " 辗转多地打工, 在漂泊中支撑家庭 何刚捐赠的文物填补藏品空白, 将为其举行追思会 何刚在今年5月30日那天 憾然离世. 当天上午11时40分许, 在石(石家庄) 济 (济南) 客运专线 施工的济南工地, 一台龙门吊 在拆除过程中发生倾覆, 导致6 人遇难, 何刚身在其中, 年仅54 岁.得知消息后, 故宫方面表 示将为何刚举行追思会, 缅怀 他为故宫捐赠文物的行为和保 护文物的情怀. 在何刚的家中, 至今保留 着1985年11月20日故宫出具 的捐赠文物凭证.这份凭证的 编号为231, 上写何刚捐赠了元 代各式银盅
7 件、 各式银瓶
4 件、 各式银盘3件、 银蜡台2件、 银塔座
2 件、 银舟
1 件 (以上各 件均有伤残) , 还有银残片1包, 共计19件文物. 对于这批文物, 曾数次与 何刚接触的故宫博物院文物管 理处原处长梁金生评价很高. 梁金生
1979 年进入故宫工作,
6 年后与何刚第一次见面.现 在的梁金生虽已退休, 但依然 返聘在故宫工作.
6 月17 日傍晚, 梁金生在 接受大河报记者电话采访时 说, 何刚捐赠的这批元代窖藏 银器, 填补了故宫博物院藏品 的空白, 东西很宝贵. 经过鉴定, 何刚捐赠的这 批银器被定为二级甲文物1件、 二级乙文物
11 件、 三级文物
5 件、 一般文物
2 件, 其中一个银 镀金錾花双凤穿花玉壶春瓶更 是珍贵, 这些银器在以后的展 览中被多次使用. 梁金生讲, 通过多次接触, 他觉得何刚是一个普通、 朴实 的农民, 话不多, 没有什么豪言 壮语, 非常实在, 所以他遇到困 难了, 应该给予帮助. "跟何刚 也算成了老朋友了, 他家里出 了一些事,也愿意找我聊聊天. " 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副 处长许凯告诉大河报记者, 何 刚的觉悟很高, 他挖到文物没 有占为己有, 而是想到了国家, 故宫对他这种捐赠精神表示肯 定. "我们得知何刚遇难的消 息, 第一时间决定做追思活动, 要纪念、 表彰一个平凡人保护 文物的行为. " 许凯说, 追思活 动计划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