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雷昨昀 | 2019-07-04 |
1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5 1.
1 本说明书的使用
5 1.1.1 版面安排与表达方式约定
5 1.2 标准配置及可选件・6 1.2.1 标准配置
6 1.2.2 可选件
6
第二章 仪器技术参数及性能特点
7 2.1 测量范围及测量误差・7 2.2 使用环境
7 2.3 电源・7 2.4 外型尺寸和重量
7 2.5 性能特点
7
第三章 仪器的使用
9 3.1 仪器概述
9 3.1.1 仪器各部分名称・9 3.1.2 功能键盘
9 3.1.3 电源使用
10 3.1.4 探头连接
11 3.1.5 仪器启动及关机・11 3.1.6 屏幕显示说明・12 3.2 仪器操作概述
15 3.2.1 按键功能
15 3.2.2 各项功能概述・16 3.2.3 基本操作方法・17 3.2.4 重要基本设置・18 3.2.5 探伤工作前基本设置・20 3.3 功能组概述
20 3.4 基本组功能调节
20 3.4.1 探测范围(RANGE)21 3.4.2 材料声速(MTLVEL)21 3.4.3 脉冲移位(D-DELAY)22 3.4.4 探头零点(P-DELAY)22 3.5 收发组功能调节
22 3.5.1 输出阻尼/探头方式・22 3.5.2 滤波频带/检波方式・23 3.5.3 回波抑制/检波基准・24 3.5.4 探头校准
24 3.6 闸门组功能调节
25 北京时代之峰科技有限公司 TUD300 手持式超声探伤仪
2 3.6.1 闸门逻辑/闸门报警・25 3.6.2 A 闸门起始/B 闸门起始・26 3.6.3 A 闸门宽度/B 闸门宽度
27 3.6.4 A 闸门高度/B 闸门高度
27 3.7 存储组功能调节
28 3.7.1 组号
28 3.7.2 调出
28 3.7.3 存储
29 3.7.4 删除
29 3.8 设置组功能调节
29 3.8.1 探测方式/峰值记忆・29 3.8.2 标尺/亮度
30 3.8.3 填充/蜂鸣
31 3.8.4 语言/单位
31 3.9 斜探头组功能调节・32 3.9.1 折射角度/探头 K 值・32 3.9.2 工件厚度
32 3.9.3 探头前沿/标度方式・33 3.9.4 材料声速
33 3.10 DAC1 功能组调节
33 3.10.1 DAC 曲线/标定修正
34 3.10.2 DAC 标定点/修正点・34 3.10.3 A 闸门起始/A 闸门宽度・35 3.10.4 自动增益/当量标准・35 3.11 DAC2 功能组调节
36 3.11.1 DAC 评定线・36 3.11.2 DAC 定量线・36 3.11.3 DAC 判废线・36 3.11.4 增益校正
37 3.12 高级功能组调节・37 3.12.1 探伤通道/设置保存・37 3.12.2 设置调出
38 3.12.3 测值显示/串口设置・38 3.12.4 日期/时间・39 3.13 B 扫描功能组调节・40 3.13.1 B 扫模式/A 扫模式・40 3.13.2 扫描方向
41 3.14 特殊功能调节
41 3.14.1 增益步长
41 3.14.2 增益值・42 北京时代之峰科技有限公司 TUD300 手持式超声探伤仪
3 3.14.3 打印・42 3.14.4 全屏・42 3.14.5 冻结・42 3.14.6 展宽・43 3.14.7 菜单锁定
43 3.14.8 数据组锁定
43 3.14.9 通道锁定
43 3.14.10 恢复出厂设置
44 3.14.11 仪器程序升级・44
第四章 仪器校准与测量・45 4.1 直探头校准(单探头)45 4.1.1 已知材料声速的校准・45 4.1.2 未知材料声速的校准・45 4.2 直探头校准(双晶探头)46 4.3 斜探头校准
47 4.4 DAC 曲线应用方法
48 4.5 测量内容
49
第五章 仪器的通讯
51 5.1 数据通讯
51 5.1.1 连接 PC 机或打印机・51
第六章 检测精度的影响因素及缺陷评估
52 6.1 使用超声探伤仪的必要条件・52 6.1.1 操作人员的培训・52 6.1.2 探伤技术要求・52 6.1.3 测试范围
52 6.1.4 超声壁厚测量・53 6.1.5 剩余壁厚的测量・53 6.2 影响检测精度的因素・53 6.2.1 材料的影响
53 6.2.2 温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