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飞鸟 | 2019-07-04 |
十、脏腑之间 的关系 1.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2)心与肝 (3)心与脾 (4)心与肾 (5)肺与脾 (6)肺与肝 (7)肺与肾 (8)脾与肝 (9)脾与肾 (10)肝与肾 2.脏与腑的关系 (1)肝与胆 (2)心与小肠 (3)脾与胃 (4)肺与大肠 (5)肾与膀胱 3.六腑之间的关系 (1)六腑以通为用 (2)六腑以降为和 十
一、经络 1.经络学说概述 (1)经络的基本概念 (2)经络系统的组成 2.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3.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 基本功能 4.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 说的应用 (1)经络的生理功能 (2)经络学说的应用 十
二、体质 1.体质的概念和构成 (1)体质的概念 (2)体质的构成 (3)体质的特点 2.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2)影响体质的因素 3.体质学说的应用 (1)体质与发病 (2)体质与病因病机
4 (3)体质与诊治 (4)体质与养生 4.体质的分类 (1)常用体质分类 十
三、外感病 因1.六淫 (1)六淫的概念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3)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各自的性质和 致病特点 2.疠气 (1)疠气的概念 (2)疠气的致病特点 (3)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十
四、内伤病 因1.七情内伤 (1)七情、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2.饮食失宜 (1)饮食不节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3.劳逸失度 (1)过劳 (2)过逸 十
五、病理产 物形成的病因1.水湿痰饮 (1)痰饮的概念 (2)痰饮的形成原因 (3)痰饮的致病特点 2.瘀血 (1)瘀血的概念 (2)瘀血的形成原因 (3)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 十
六、发病 1.发病的原理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邪正相搏的胜负与发病 (4)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2.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 (2)徐发 (3)伏而后发 (4)继发 (5)合病 (6)复发 十
七、病机 1.邪正盛衰 (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2.阴阳失调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3.精、气、血失常 (1)精的失常 (2)气的失常 (3)血的失常
5 (4)精、气、血关系失调 4.津液代谢失常 (1)津液不足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5.内生 五邪 (1)内生 五邪 的概念 (2)风气内动 (3)寒从中生 (4)湿浊内生 (5)津伤化燥 (6)火热内生 6.疾病传变 (1)疾病传变的形式 (2)病性转化 十
八、防治原 则1.预防 (1)预防与治未病的概念 (2)未病先防 (3)既病防变 2.治则 (1)治病求本的概念 (2)正治与反治 (3)治标与治本 (4)扶正与祛邪 (5)调整阴阳 (6)调理精气血津液 (7)三因制宜
6 2017 版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 第一阶段医学综合笔试大纲 中医诊断学 单元 细目 要点
一、绪论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司外揣内 (2)见微知著 (3)以常衡变 (4)因发知受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1)整体审察 (2)四诊合参 (3)病证结合 (4)动静统一
二、望诊 1.望神 (1)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神乱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望色 (1)常色与病色的分类、概念及其意义 (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望色的意义 3.望形态 (1)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4.望头面五官 (1)望头形、头发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面肿、腮肿及口眼沸钡牧俅脖硐旨捌湟庖 (3)目的五脏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 临床意义 (4)望耳、鼻、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望躯体四肢 (1)望颈项、望胸胁、望腹部、望腰背部的主要内容及其 临床意义 (2)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7.望皮肤 (1)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8.望排出物 (1)望痰、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望呕吐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9.望小儿指纹 (1)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 (2)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