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迷音桑 | 2019-07-04 |
x i n mi n . c n2
4 小时读者热线:
9 6
2 2
8 8 读者来信: d z l x @ w x j t . c o m. c n B
1 4
2 0
1 3 年6月3日星期一 责任编辑∶祝鸣华 投稿: z mh @ w x j t . c o m. c n ―― ―关于 《 永远的尹雪艳 》 陈保平 上海 秀 白先勇先生几十 年前的一篇小说,由 徐俊先生用沪语改编 成剧,在近两千人的 文化广场连演九场, 确实有点出人意料.这篇小说很 短,故事也比较简单,白先勇先生 的贡献是在极短的篇幅里,塑造了 一个独特的上海女人,这种不含道 德评价的独特性让人过目不忘,印 象深刻.说明 尹雪艳 这个人物 身上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风仪, 她是都市的,也是市俗的,闪烁着 刺眼的光芒. 徐俊先生的贡献是用上海方言 改编了白先勇的小说,并融入了许 多上海市民文化的元素,舞美设计 时尚、夺眼 ( 这也是上海文化的一 个特点 ) .所以,一个戏剧结构和 矛盾冲突尚有不足的戏,仍然能抓 住剧场观众,气氛很不错.也许上 海人看完戏还会对自己城市的文化 有点心满意足的小感觉.这与一段 时间来,大家对上海方言的关注有 点类似,在一个流动性加剧的移民 社会里,本地居民对地方文化的保 护、传承意识会不断增强.从这个 意义上说, 《 永远的尹雪艳 》 这个 戏时机抓得很准,定位也恰到好 处,满足了大众文化的需求. 诚然,媒体对这个戏的改编, 特别是对尹雪艳这个人物的处理, 褒贬不一.批评者认为,把一个有 象征意味的冷艳女性塑造成一个向 往爱情的具象女人,是降低了原著 的思想性,或者说哲学意味.这种 精英们对文学品位的守望当然没有 错,问题是从大众的立场和市场出 发,这样一部小说改成戏,如何做 到让大家赏心悦目,又有所得,确 实是要花点功夫的,其中也包括能 否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有所突破. 这一点,倒是白先勇先生相当宽 容,他对笔者说,戏改得不错,好玩、好看,上海人喜欢最重要了. 毕竟,它让更多的大众知道了 《 永 远的尹雪艳 》 ,你想了解差异,分 辨高低,可以回过头来再读小说, 这本身就是传播文化,陶冶性情的 审美过程.对精英们来说,这可能 是 过去式 ,而对普罗大众而言, 却是 现在进行时 ,他们有日益 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会在需求中提 升审美能力.如果舞台上展示一个 有哲学意味的尹雪艳,好固然好, 但这是另一种定位,或许只能在小 剧场演了. 当然,现在这个戏也可进一步 打磨、完善.严格意义上,它还算 不上一部话剧,可能更接近音乐剧 之类的结构.若是话剧,人物的性 格发展, 戏剧冲突过于简单了, 特别 是后几场戏, 细节太少, 概念化的东 西过于明显.其实,把尹雪艳重塑 成爱情追求者、 百乐门 浴火重 生,都是可找到其内在逻辑的,这 个想法并无错,只是如何演绎得令 人信服,还可作推敲.具体的问题 还有,尹雪艳既是舞蹈皇后,舞台 既是以百乐门舞厅为背景,演员们 的舞技应有所提高,这当属基本 功,也是吸引观众的亮点. 一直以为,上海作为国际旅游 城市,应该有一台类似 西湖印象 的 上海秀 ,让旅游者在领略城 市风貌后,也可怀着愉悦的心情了 解上海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 永远的尹雪艳 》 现在可能还难担 此重任,但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 基础的样本,也为我们如何 秀 上海开拓了想象空间. 巴金托人带口信 许国屏 ! #$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