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wtshxd | 2019-07-05 |
5.20 星期五 总第
2514 期05 情感通道 责编:彭海锋 美编:胡文莲 照排:胡文莲 校对:卿逸圣 报2016.5.20 星期五 总第
2514 期12 不识字的母亲绣出粗布家训 近日, 家住湖北省武 汉市新洲区邾城街常阳小 区的李英兰, 将一块包裹 着一层又一层的粗布家训 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取出 来,看了又看. 时间拉回到
47 年前,她嫁到徐家时,奶 奶给她的唯一嫁妆就是这 块粗布家训. 近半世纪以 来,她珍藏着这块粗布,仿 佛珍藏着奶奶和父母对自己的谆谆教诲 和殷切期望. 时间再拉回到上世纪
20 年代,李 英兰的奶奶嫁到新洲三店李F村的李 家,唯一的儿子出世后,为了激励儿子 努力读书, 便一针一线地绣成了这块 家训. 奶奶一生不识字, 上面的字是她 找人描上去后, 一针一线绣成的. 李 英兰回忆. 在老太太的精心培养下, 儿子李 悔吾自幼聪颖、饱读诗 书, 最终跳出农门,成为全村的第一个知识分子,后来担任武汉师 范学院 (今湖北大学) 中文系主任,成为我国 名噪一时的杰出古代文学专家. 这个早已过世的老 太太怎么也不会想到, 她用心激励儿子的一块 粗布竟一直流传到第五 代人手中,成为真正的 传家之宝 . 五代人出了七个大学教授 知识改变命运 ,从此成为这个家 庭的价值观. 李悔吾后来结婚生子,先 后育有
5 个子女. 如今,这5个孩子又 各自成家,有的已经当了爷爷奶奶,五 代人历经近百年时间, 迄今已经走出 七个大学教授,涵盖文学、物理学、经济 学等多个领域. 在我小时候,外公不管多忙,几乎 每周都会寄来家书'
检阅'
我们的学习, 从不间断. 如今已是湖北大学副教授 的徐俊武已是受家训影响的第四代人. 忆起外公李悔吾,他说,外公对后辈的 要求非常严格,很早就跟他们探讨人生 规划和学习方向, 在他整个中小学期 间, 甚至会定期通过家书检验学习成 果,时时加以勉励,几十年来从未中断. 直到现在,徐俊武的父母还珍藏着 他外公李悔吾几十年来写给他们的一 大木箱家书, 每一张发黄的信纸上,密 密麻麻的都是飘逸洒脱的行楷. 在那 个年代,每当书信寄来,全家便如同上 课一样,大人小孩都围坐在一起,听父 亲宣读书信,一起领会外公的教导,一 起商量如何回信. 这种仪式感和对事 对人的认真劲, 在家族里流传至今 . 徐俊武说,正是受这种家风的影响,全 家老小从没有睡懒觉的习惯, 生活中 讲究礼仪,而且遇到家庭事宜,全家
11 口人都要坐在一起集中表决, 而他本 人,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为人处世,也 时时以这种家风自勉. 老两口倾其所有供伢读书 在李悔吾的五个孩子中, 仅李英 兰一人因历史原因留 在了新洲务农,丈夫徐火旺是一名农村教师. 在上世 纪七八十年代, 村里人正流行出去打 工,挣钱回来盖房子. 然而,徐火旺和 李英兰没有这样做, 他们坚信只有靠 上学才能走出农村, 才能成为社会栋 梁. 于是,在八十年代的新洲农村,老 两口靠着微薄的收入同时供三个孩子 读书, 村里好多人不理解, 觉得他们 傻,不读书了可以挣钱,读 书还 花钱.在各种嘲讽声中,他们没有放弃,当小 儿子考上研究生时, 老两口几乎已倾 其所有, 他们家的房子成了村里唯一 的平房. 最困难的时候,全家全年没有 买过一次菜,青黄不接时,全家吃了近 一个月的腌菜. 付出终有回报,现在三个孩子都在城 市站稳了脚跟,生活境况全面超越了上一 代,其中两个老师、一个公务员,小儿子还 成了村里唯一走出来的大学教授. 新儿媳过门 第一课 学家训 学习家训并不仅仅是本家后代的 分内事,嫁过来的媳妇在成为家庭一分 子之后,也一样会受到家训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