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52276522 | 2019-07-05 |
八、 九年间( 指1930年以来) , 附和他( 郭沫若) 的人 极少, 而反对他的人却极多.请看四辑《 中国社会 史的论战》 中的陈邦国先生、 周绍溱先生( 第一辑) 、 王宜昌先生、 李季先生、 杜畏之先生( 第二辑) 、 王礼 锡先生、 王伯平先生、 梁园东先生( 第三辑) 、 王平先 生( 第四辑) , 差不多一提起《 古代社会研究》 , 必大 骂一顿. ⑥除以上诸君外, 李季的《 对于中国社会史 论战的贡献与批评》 、 杜畏之的《 古代研究批判引 论》 都对郭沫若的观点进行了质疑, 因此, 从某种程 度上甚至可以说《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的出版是引 发社会史论战全面展开的契机, 此后, 决算 和 追溯 中国社会史的热潮不断升温, 争论的范围也日 益扩大.1
9 3 1年 4月, 《 读书杂志》 主编王礼锡邀请 各派在该刊上发表文章, 并在创刊号上特辟 中国 社会史的论战 专栏, 刊登了朱其华( 朱新繁) 与陶 希圣两人讨论中国社会史的信件.至此, 以《 读书 杂志》 为阵地, 社会史论战全面展开.
二、 中国社会史论战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论战中,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较高的理论 素养和较为深刻的社会洞察力,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社会历史、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 动力以及中国革命对象、 动力、 前途、 道路等一系列 问题.以往所谓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是 政治思想战 线上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一场斗 争 ⑦的讲法过于简单了, 事实是, 社会史论战最深 切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程度. ⑧ ( 一) 马克思主义者对 现实的中国 处于 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性质的辩论, 有力驳斥了当时思 想战线上形形色色的国情 特殊 论, 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确定了国情上的理论基础. 我党开始自觉地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进行论证 始于中共 六大 , 六大 决议提出 中国革命现在
6 6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 0
1 3年第 2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美) 阿里夫・德里克: 《 革命与历史: 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 0
0 5年版, 第38页. ( 美) 阿里夫・德里克: 《 革命与历史: 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 0
0 5年版, 第138页. 郭沫若: 《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人民出版社
1 9
5 4年版, 第 6页. 郭沫若: 《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人民出版社
1 9
5 4年版, 第 6页. 董作宾: 《 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 《 大陆杂志》
1 9
2 9年第 3卷第
1 2期. 何干之: 《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 生活书店
1 9
3 7年版, 第49页. 高军编: 《 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 ( 资料选辑) , 人民出版社
1 9
8 4年版, 编辑说明. 李红岩: 《
2 0世纪
3 0年代马克思主义思潮兴起之原因探析》 , 《 文史哲》 ,
2 0
0 8年第 6期. 阶段底性质, 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但早在
1 9
2 7 年 5月, 取消派 代表人物之一的彭述之就曾撰文 指出, 在中国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成份中占据主导 地位的便是帝国主义, 中国的经济只能属于资本主 义的范畴. ② 动力派 严灵峰和任曙等也力主中国 为 资本主义社会 论, 进而主张 中国革命的前途 只能是托洛茨基和陈独秀等人所主张的无产阶级领 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 ③ 在 取消派 和 动力派 就中共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论 展开批评的同 时, 国民党 新生命派 主将陶希圣与梅思平、 梁园 东、 朱伯康和戴行轺等人不但反对 动力派 的主 张, 还认为中共的 两半论 是附会其所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