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我不是阿L | 2019-07-05 |
4 N o .
1 J a n .
2008 发早晚 ,精神少具 . ( 7) 胎病潮热 . 儿在胎中 ,母曾发作子疟 ,或 是因患瘴气 ,母或饮酒无厌 ,或是冒风伤暑 ,热入经 络 ,有伤荣卫 ,母虽分娩,以脱其难,儿袭其气, 阴阳 不解, 初生嫩弱, 血气不和 ,热作潮来 . 曾世荣对于上述妊娠妇女由于内伤七情、饮食 不宜、外感六淫等导致婴儿发热的论述 , 时至今日 仍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
2 望诊要精观形气 曾世荣十分重视四诊 ,认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 点决定了儿科望诊的重要性,故在强调四诊合参的 同时, 尤重望诊 .认为望 、 闻 、问、切四诊是中医诊 断疾病的主要方面 ,小儿病情的虚实 , 不应仅看外 表的肥瘦,而应把形态和气色结合起来 , 辨别疾病 的虚实 .他在 《活幼口议》中充分强调了这一点: 凡理婴孩先看面部 , 定气察色最为要也 , 良由内 有疾而形于外, 是以本位与地位一体. 同时在望 诊中, 认为 要精观形气 、 细察盈亏 ,并指出 观 形气 主要观察小儿面部气色和精神状态两个方 面.《活幼口议》对小儿望诊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论 述 ,分别从 五脏五色本立 、 分定五位所属 、 五 脏伏敌喜伤 、 面中气色忽现 、 五脏分部定位 等方面论述 .其中 五脏五色本立 叙述了五脏所 主五色及五行生克 、 五位生本相临、五脏胜伏相交 等内容 . 五脏伏敌喜伤 则运用五行生克关系叙 述了五脏伏敌喜伤及所主疾病 .此外 ,形体之外重 视气色 ,曾世荣认为 小儿虚实有非系肥瘦 , 而系 乎气色 .他认为望诊不应只限于外部形态 ,而应 重视气色.这主要是因为小儿 有肥而气怯 ,瘦而 气壮, 气怯则色必嫩, 其为虚可知矣 ;
气壮则色必 盛 ,其为实可知矣 .
3 精研脉证 ,提出三部五脉说, 归纳小儿指纹十三 种脉形 曾世荣精研脉证并以脉统证 .对小儿脉诊很 有研究 ,提出了 三部五脉 说 .即 : 小儿三部 ,面 看气色为一部,虎口纹脉为二部 ,寸口一指为三部;
五脉者, 上按额前, 下诊太冲, 并前三部 , 谓之五 脉. 此外, 在 《活幼心书 》中写道: 叔和 《脉经 》 曰:孩儿三岁至五岁, 呼吸须将八至看 ,乃以八至为 平 .及观张氏 《脉诀 》云:小儿常脉只多大人二至 为平.余尝指下审之, 果一息六至为平, 若七至八 至乃是数脉 ,主发热作惊.由此而论 ,则脉之微妙, 不可不察,学者当审而切之 ,庶无错误. 可见曾世 荣通过临床实践, 认为一息六至是平脉 ,八至为数 脉 ,实为发热作惊之病脉, 从而纠正了自晋 ・王叔 和的《脉经》以来认为孩童脉搏一息八至为平脉的 讹误,发展了儿科脉诊 ,对后世脉学的研究和发展 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疑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 曾世荣在重视小儿望诊和强调以脉统证的同 时 ,对小儿指纹进行认真的研究 .其在前人指纹诊 法的基础上, 对小儿食指络脉形态进行拓展, 将其 归纳为 13种脉形 ,即 流珠形 、 环珠形 、 长珠 形 、 来蛇形 、 去蛇形 、 弓反里形 、 弓反外 形 、 枪形 、 鱼骨形 、 水字形 、 针形 、 透关 射指面 、 透关射甲 , 且附有脉形图, 进一步扩大 了小儿食指络脉的主病范围 .
4 提出五软病名 ,阐发脑与神的关系 五软系指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护导 致脾肾不足、气血亏虚 ,出现头项、手足、肌肉和口 痿软无力的病证 .俗称 软瘫 , 为小儿时期生长 发育障碍的疾患, 多见于五 、 六岁以内的幼儿.肌 软则患儿全身肌肉或部分肌肉痿弱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