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tar薰衣草 | 2019-07-05 |
17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7年第2期 庭或家族的利益驱动 ,因此 ,这种从家庭户的角度来考察人们的迁移行为 ,无疑为研究中国实际情况下的人 口迁移状况提供了一个更新的视角. 不论是何种理论与分析层次 ,都对进一步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提供了一个 平台与机会 .首先应该承认的是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中 ,人口迁移 ,特别是早期的人口迁移与流 动 ,除了为个人发展这一目的,即个人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迁移 ,此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就在于从家庭利益最 大化或家庭利益的风险最小化.在上述理论中所涉及的几种市场 ,如庄稼保险市场 、 期货市场、失业保险和 资本市场,即使是在目前的中国仍然并不是非常健全的 ,更不用说是对农村人口而言 .如庄稼保险市场, 在 我国仍然是一片空白 ;
尽管近几年来对农作物的期货市场有所发展 ,但是参与的农民与涉及的农作物仍然是 非常有限;
而我国的失业保险,也仅将范围局限在城镇人口中 ,而不包括广大的农村人口;
再如在我国的资本 市场中 ,针对农村或者农业的资本仍然十分有限;
而且真正贫困的农户也由于缺乏可用于贷款的抵押而无法 得到所需要的资金;
总之,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 正如新迁移经济学中所假设的一样 ,农村人口及其家庭由 于完全被摒弃在制度之外而无法拥有这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保险.因此以这种客观的制度背景为基础 ,中国 的人口迁移可以运用这种新迁移经济学的理论来做出部分解释. 我国现实的家庭功能 ,特别是农村地区家庭的功能 ,则是这一理论中家庭经济的相对损失与家庭收入风 险的最小化的讨论基础.在我国 ,几千年的家族观念与思想的延续 ,家庭仍然是最基本的生产与消费单位, 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 ,从土改之后到互助合作的初期 ,由于土地和耕畜 等生产资料归农户所有,农民家庭是组织生产的单位.因此, 生产在家庭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 即,生产功能 在家庭诸功能中仍然处于核心功能的地位 .但在农业合作化的后期,到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大 跃进,到 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间 ,农民家庭的生产功能也在此期间逐步丧失殆尽 . [ 7] 但在改革开放 、 农村联 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仍然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尽管从杨善华所作的两个阶段的基本判断来看,在目前农 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流入工商等行业, 从而使更多的农民家庭的生产功能之变化趋势从离开核心功能的地位 到逐步消失 ;
[ 8] 但是由于农民被完全摒弃在社会制度 ( 特别是保险制度与福利制度 ) 之外 ,他们仍然将土地 资源作为其社会福利与保障的基础而不愿意放弃;
不论农民家庭所拥有的土地是多是少,也不论其是否被抛 荒 ,农村家庭的这种生产功能仍然将被保留,甚至于会进一步加强 .在这前提下 ,从家庭作为基本的生产单 位来看 ,面对我国的实际国情( 人多地少),事实上每户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劳动力剩余的现象, 从而导致 劳动生产力边际效应的递减;
而家庭成员中的迁出或流出, 则不仅不会影响到劳动生产值的提高, 反而会促 进劳动生产力边际效应的提高.因此农村家庭中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家庭成员迁出或流出的首要条件. 从农村家庭作为消费的基本单位来看 ,利用相对损失的概念可能会得到某种解释 .事实上 ,农村地区的 人口迁出与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种 相对损失 概念的影响 .许多调查中的案例表明 ,农村地区某个 个体的迁出与流出,并不是因为他们想要迁出 ,而是因为从个体的角度来看, 由于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个人 收入远比不上外出打工所挣得的经济收入 ,从而使个体感受到了相对的收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