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racecats | 2019-07-05 |
2010 年清明节前, 陈大斌专程前来辉县, 为郑永 和扫墓.此后, 他为郑永和写了本书―― 《一生忧乐 系太行》 . 他说, 要让南来北往的行人、 山里山外的乡亲, 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人, 千里太行这偏远一隅, 这片极 平常的山坡上, 一片松柏丛中, 一y黄土之下, 长眠 着的, 是一个真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的人 民公仆. 我们问陈大斌: "你采访过那么多基层干部, 你觉 得郑永和有哪点特别不一样? " 陈大斌说: "郑永和时时刻刻心系人民, 他是真心 为人民服务的. " "拿起白蒸馍, 想起郑永和 拿起人民币, 想起郑书记" 一进辉县松贡水村, 离北干渠不远, 远远便能看到 山民们用当年劈石开山的锤錾, 在巍巍太行的摩天绝 壁上一刀一斧地刻下的四个大字: 人民永和. 他们以能想到的最古老的方式, 纪念着他们心目 中的老书记. 郑永和擅长讲故事, 他讲的故事总是形象生动, 有 幽默感.他还总是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给大家讲道 理.曾在胡桥公社工作过的王守富记得, 20世纪80年 代初的一个初冬, 他和胡桥的一位老支部书记一起去 郑州看望郑永和.吃完饭聊天中, 郑永和讲了个 "饥不 择食" 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家里很穷, 一天只能吃两 顿饭, 还是吃糠咽菜, 中午在野地里吃干粮, 他想把菜 疙瘩热一下再吃, 于是把树叶干草拢成堆烧火, 结果把 菜疙瘩都烧成了黑糊糊, 他也顾不得, 拿一个吹吹就 吃, 吃完8个, 他突然发现多出来一个, 掰开一看, 确实 是真的菜疙瘩, 但刚才那顿狼吞虎咽, 完全想不起来, 吃到嘴里多出来的那一个是什么? 听完大家都觉得好笑.郑永和说, 反思一下就笑 不出来啦, 这种事, 只会发生在穷人身上.讲完郑永和 还叮嘱: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穷人, 忘记穷人就是忘 记自我. "
20 世纪
70 年代, 郑永和带领大家, 把一条条公路 打通了, 使那些祖祖辈辈与世隔绝的山村通了汽车, 每 条公路通车, 郑永和都要安排一场特殊的 "通车典 礼" : 由他带队, 县委干部拉上十几辆板车, 装上当地 最急需的粮食、 衣物、 化肥等物资, 一直送到村里的群 众家里.也有人向郑永和建议: 路通了, 派上一辆卡 车, 不就什么都拉上了, 何必非得人拉着不可? 郑永和说: "卡车送是省事, 可那代替不了我们拉 车.常常拉上载重的车子, 爬爬山路, 拉出一身汗, 拉 车人就忘不了公仆的责任!老百姓看见你拉着车上 来, 他就心热, 觉得政府没忘了他们. " 郑永和走了.然而, 他影响着新乡的许多人, 激励 着众多先进.吴金印说: "郑永和是我心目中最尊敬的 老师, 他才是真真正正为群众奉献了一辈子. " 这就是郑永和留下的: 不仅是修建于太行山上的 宽阔大道、 百里长渠、 座座水库、 绿油油的山林, 更可 贵的是他的精神――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 真正的人民公仆, 终生不渝. "拿起白蒸馍, 想起郑永和;
拿起人民币, 想起郑书 记. " 郑永和走进了新乡人的心里. (节选自 《初心》 第35~41页) 村民给郑永和刻了碑, 让子子孙孙都记在心里 "金水路观察" 连载专 栏也已开启, 欢迎留言和 我们一起交流 一些石碑上, 记载着郑永和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