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星野哀 | 2019-07-06 |
80 年代以后 ,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 圈围工程降低高程 , 河口分水分沙出现鱼嘴控制工 程, 人工深水航道形成 , 河口大型水源地正在构 筑, 展现第三驱动力在长江河口强势的增加 .然而, 自然驱动力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 如何实现长 江河口自然资源有效开发, 河口环境有效保护 , 人 与自然和谐相处, 则是长江河口健康发展、 持续利 用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1 长江河口的自然演变和自然适应 长江是中国第一 、 世界第三大河 .流域面积
1 .
8 Mkm
2 , 河流全长
6300 km .三峡以上为上游 , 集水面积
1 .
0 M km2 .宜昌― ― ―湖口之间为中游 , 为古之云梦大泽 、 洞庭湖及鄱阳湖、 汉江等流域地 带.为中游盆地, 它的下游
200 余km 为安徽安庆 大通.大通是东海潮波在长江河口传播而入的潮区 界点( 图1) . 所以, 中游干支流水沙交换的结果在 图1长江流域干流和主要支流分布图 大通可以有所表达 , 潮波传播的强弱在大通也有所 反映 . 从大通向下行约
500 km 到达徐六泾 , 长江 在这里开始河口分汊 . 因崇明岛分为南支、 北支, 因长兴岛 ―横沙岛分为南港和北港 , 因九段沙再分 为南槽和北槽, 从而长江河口就形成 三级分汊、 四口入海 的型式.湖口向下至徐六泾( 过去到江 阴) 为长江下游段, 徐六泾向下的河口分汊入海河 段为长江河口, 长约
140 km( 图2) , 河口整治规划 亦从徐六泾开始 . 冰后期以来 , 长江河口由一个巨大的漏斗状河 口湾受到流域带来丰富泥沙的填积, 河口形态与来 水来沙条件的相适应, 它的演变是自然因素形成 的, 人类的作用只是退避或是消极防冲. 从 土台 子 、 避潮墩 到筑堤防溢 , 防止涨水漫滩, 以桩 石工程来抵御江流、 海潮的冲蚀.相形之下, 人为 的作用在河口变化中为次要因素.这里 , 就以近
6 个多世纪以来长江河口的自然演变为例, 它是自然 因素变化而自动调节的结果 . 图2长江河口河势图
995 第18 卷第9期2008 年9月图3 为1330 年的长江河口河势 . 长江主泓在南 支, 北岸为静海( 南通) 、 海门分治 .上游河段变化 导致
14 世纪中叶北支河势大冲, 海门全境绝大部 分沉沦, 海坍一直至吕泗以南海界河为止.海门县 只在南通的一个兴仁乡暂驻.就北岸的大坍而言, 当时的人力难以控制巨大长江的自然演变趋势. 图3至顺元年( 公元
1330 年) 长江河口河势图 ( 据周振鹤[ 5] ) 图4万历四十五年( 公元
1617 年) 长江河口河势图 ( 据周振鹤[ 5] ) 图4为1617 年的河口河势 , 主泓还在北支 .
18 世纪长江主泓回归南支, 海门复涨 , 置海门厅 . 南 支大坍, 宝山北胡公塘 、 外高桥老宝山城陷入水 中,岸线坍到薛敬塘为止, 靠桩石工程稳定江 岸[6] . 启东原为北支口门北岸的沙岛群( 图5) ,
1905 年冬沉积成陆 . 北港原为南支的一条支汊 ,
19 世纪 中叶以前-5m 尚未贯通,
1860 和1870 年两次长江 大水, 北港遂成长江河口二级分汊中的一条分汊河 道[ 4] . 图5乾隆元年( 公元
1736 年) 长江河口河势图 ( 据周振鹤[ 5] ) 北槽在
20 世纪中叶以前尚未形成, 只是圆圆 沙下段一条涨潮沟 .
1949 年长江大水特别是
1954 年的大水, 才成为与南槽相应的长江河口第三级分 汊中的一条河口分汊 . 长江口的演化全部属于自然演化, 是自然驱动 力产生的水沙变化而与之适应的结果 . 数千年来长江河口的自然演化可以归结为与自 然演变相适应的一个发育模式:南岸边滩淤涨 , 北 岸沙洲并岸 , 河口束狭 , 河槽加深, 三角洲向前伸 展[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