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f19970615123fa 2019-07-06
燕山白水寺 赵思敬 白水寺座落在燕山东风生活区西面的西虎岭.

1985 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 单位,寺内石佛造像为北京最大的石佛.从1990 年开始,以白水寺为中心,已 逐步建成占地

50 公顷的白水寺森林公园. 白水寺的三次重建 白水寺的建筑年代,史无记 载.第一次重建,见于民国十七 年(1928)编修的《房山县志》 卷八中收入明代郑民悦撰文的 《重修白水兴隆寺记》 .文中说: 景泰中,智莲辈再造之. 明朝景 泰年为公元 1450――1457 年, 这次重修距今至少已有

546 年. 第二次重修,见于清人于敏中等 人编纂的《日下旧闻考》卷一百 三十二中,有 白水寺又名兴隆寺,成化元年重修,僧道深撰文,住持净广立石 的记载.明朝成化元年为公元

1465 年.这次重修距第一次重修,相隔至少有

9 年.第三次重修仍见于郑民悦《重修白水兴隆寺记》 ,开工于 万历丙子 ,即公元

1576 年,完工于 万历丙戌 ,即公元

1586 年.重修时间达

10 年.这次重修, 距第二次重修相距

212 年. 白水寺第三次修建的风格,一直沿续到今天.修建寺院的主持人,为 北邱 常缘 ,他来到白水寺时,成化年间修建的木制寺院已不复存在,佛像则立于旷 野之中.他慨叹 原构之三阁燔于樵火,风雨日侵之莫能识. 于是,常缘 乃以身 自矢,顾为之募缘遐尔.乐善者翕然响应,赀镪之助罔恒. 其中有 李君世强、 李君善 二人,皆 大檀越也 . 檀越 即施舍信众别称.这次重修,考虑到过去 结 木为祠 的弊端,便 采石于山,瓷之为阁. 阁成,金其像,绘其壁,丹 兢妍, 瞻者竦然起敬. 之后,寺院建筑依次展开, 次禅堂,次山门,颜其门曰: '

兴隆'

, 袭以故也.钟楼有 ,厨灶有舍,钜纤器用,靡有不周. 寺以上有岩秀峙,曲 径萦纡,有华表树之于巅.登眺者,赫然一胜概也. 白水寺在明朝的三次修建, 使寺院达到了全盛时期,目睹寺院修建的郑民悦,有《白水寺和李孝廉》诗一 燕山白水寺(赵思敬提供) 首,抄录如下: 云护高峰石磴斜,翠微隐隐梵王家. 雨馀烟瞑苔径,风静萍开水见沙. 飞锡璇空垂法象,谈经金界雨天花. 夕阳啼鸟催行急,杖履排徊兴未赊. 《房山县志》 卷六 人物 篇中, 有 郑民悦 条说民悦: 别号肖泉, 博学能文, 举隆庆丁卯年乡荐.初任山西寿阳县尹,政授河南阌乡,升应州牧,再调睢州, 迁归德二守,继迁汝宁;

历任卓有政声,告归林泉,筑别墅于(房山)城东北隅, 诗酒娱志,乐以卒岁,所著别集多遗失,今仅存一二. 白水寺的诗文 在民国十七年编修的《房山县志》中,有一篇《游白水寺记》 ,作者刘伯 敷于咸丰八年(公元

1858 年)九月与家人到白水寺一带奠祭先祖妣之墓,因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便来白水寺一游.于是白水寺周围的环境便一一展现 在眼前;

未里许,得石涧,宽可数十步,水清细,虽季秋下旬,岸草犹碧,随 涧西行数武,古石嶙峋,幽林蓊郁,遂不知有尘世间也.已而泉流奔响,树尽 桥横,仰视山腰,古寺在焉.拨荆榛,援藤葛,盘转而上,但见寺荒僧去,只 馀一钟,碑老苔生,微存数字. 从这些记载中,可见此时白水寺已久无人烟, 但 殿宇甚雄,自神像以及窗棂门限,俱属石成,亦今时之庙所罕有者也. 在白水寺石桥上,刘伯敷扶栏俯视细流,但见 鱼小如秧针,千百为群,泳游 可爱. 坐于石涧古树下, 渴饮清泉, 凉入腋侧, 听野鸟琴筑, 宛然因思佳山雅水, 筑室于兹,不亦世远而尘清乎 .在夕阳西下时,刘伯敷还作诗一首: 泉石清洁兮林木幽,红尘不到兮白云留. 洗我俗虑兮豁双眸,何能视此兮日遨游. 作歌者虽然有超离尘世之感,但也足以说明,白水寺已绝少有人来往! 清人刘荫《重游白水寺》 ,更是感叹白水寺的衰败: 几年不到次禅游,昔日风光回不眸. 老树半山无岁月,荒芜一院自春秋. 石掀桥上人踪少,苔满碑间鸟篆幽. 古殿云封僧化去,清溪空对寺门流. 清末民初的高官书,有《白水寺和郑民悦》诗,也道出了白水寺的清幽: 清溪环抱玉山斜,不是仙家是梵家. 云絮遮山僧补衲,银鱼戏水浪掬沙. 一尊石佛庄严像,两岸秋风芦荻花. 六十衰翁犹健步,游情诗思两无赊. 此外,还有清代房山县令佟有年和邑人齐推的《白水异浆》诗两首.佟有 年诗为: 玉洁波光信异浆,旃檀林外尽闻香. 甘芳可夺金茎露,色味兼优选佛场. 不有琼瑶难共垢,只应鸥鹭浑相忘. 蒹葭若许盟秋水,不放红尘渡野航. 从 尽闻香 中,我们可以想见,此时的白水寺已有许多 进香 的人.再看齐 推的诗: 白水涓涓喷玉浆,东风散作百花香. 平桥接岸通莲社,曲径穿林入稻场. 鹿饮溪频苔鲜破,狐参禅久俗尘忘. 昔年扬子栖真地,旷代犹堪渡苇航. 这首诗说明,在白水寺周围,不光有溪边饮水的野鹿,还有以寺为穴 参禅 的狐仙.诗里还透出一个信息,就是有人已经在白水河开辟 稻田 .从上述诗文 中,可以想见一百多年来白水寺的自然风貌和环境变迁. 白水寺的石阁石佛 白水寺是一座座北朝南的无梁殿, 重檐庑殿顶, 砖石结构, 平面呈正方形, 穹隆顶,中央雕有龙头藻井.寺的外观为两重方阁,阁户南开,成拱形,门西 侧为对称券形石片牖,正对释迦佛上层石阁正中,亦开一卷门,两重之间可行 人.阳光从上端直卷门直射殿内,殿内生辉,佛像为之灿然. 白水寺的山门、禅堂、钟楼毁于清代,石桥毁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1993 年重修白水寺时,只有塌落半边的石阁和三尊石佛,还有竖立山顶的华表. 白水寺内的三尊石佛,中者为释迦牟尼,高5.8 米,为北京地区石佛之冠. 释迦佛面部丰满,两耳垂肩,螺发,无高肉髻,双手平端在胸前做等印式.两 旁二胁体微前而立,左为阿难,面目虔诚,双手合十.右为迦叶,双手合并, 身往前倾.二像身披袈裟,站在圆形莲花座上.可惜迦叶的头颅在 十年浩劫 中被人搬掉,至今下落不明. 据佛经记载, 阿难跟随释迦佛二十多年, 因长于记忆, 故被称为 多闻第一 . 迦叶在释迦弟子中年高望重,故造像应为长者形象.现在迦叶头颅为上世纪九 十年代中期信众募化,与其原有风貌和造像风格极不协调. 仔细观察释迦佛造像的衣褶,可看见当年泥皮彩绘的痕迹.从佛像清晰流 畅的线条中,我们可以想见造像者的虔诚.从 谷中秀石屹立,昔人因之为大觉 像 的记载看,三尊石佛像属于就地取材雕刻而成.对于三尊石佛造像的年代, 存在金代说、元代说两种观点.1992 年,我们陪同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 史树清到白水寺考察,史先生倾向于金代造像. 白水寺华表 白水寺后面山顶上的华表,有人以为是石塔,也有人以为是石经幢.从明 朝郑民悦《重修白水兴隆寺记》中 有华表树之于巅 的记载中,我们得知其为华 表,距今已有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