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阿拉蕾 | 2019-07-06 |
孔子宽怀,倡扬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儒释两家,相与投契.―― 三千世界本无穷,文明的多样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景观.不同文明的交融和互鉴,守的是雅正之道.对于现存国际秩序,弥勒的核心理念大有观照的力量.如果笑面和尚的生活哲学算是一种谛义,我能够接受,意态也会欣然.虽然我不手持数珠,捧经念佛,奉僧膜拜,可是山中习静、松下打坐的日子却是不嫌厌的.雪窦寺中的高僧大德,应是入了弥勒之境,才将自家心性调养得雨后空山那般幽寂,且酿造出闲适、清妙的禅意.一间屋子里放着块白色圆石,涅石.或曰:布袋和尚是坐在这块石头上圆寂的.高僧之死,尽具传说之奇.布袋和尚留下四句辞世偈: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弥勒 分身千百亿 ,类此者不知凡几,人们认的,只有这尊笑口菩萨.天色向晚,不及多看几眼落日下飞渡的赤霞,暮色便沉暗地压了眼,重檐歇山顶上密铺的鳞鳞琉璃瓦,也倏忽失了光.我静伫檐下,翼角铁马摇荡, 宝铎含风,响出天外 是也,闻及方圆数里,不在话下.寺墙外面,垦辟畦田.天快黑了,僧人们还在垄间忙,齿耙停不下来.黄色衲衣隐入将残的夕光.布袋和尚葬于封山.封山不高,山影可以映进林麓边的碧溪里,得风景之美.封山还有个名字:锦屏山,霞光一染,望之如画屏.山中立着一座石塔,出檐,施雕颇繁,弥勒端坐莲花上,身量可要小多了.他还在笑,透过有意味的笑,能够看清一颗真实的心.信众将布袋和尚敬于龛,贮于塔,发心供养.照守塔人自己讲,胖和尚的肉身入了塔,塔射异光.真的吗? 依塔筑殿,围成一座寺,中塔寺.主殿名普光宝殿,具精整之气.仰翘的重檐之下,台基平敞.垂带栏杆斜下来,青石台阶伸上去.丹墀中间嵌饰一块很大的人物浮雕.位尊的当然是弥勒,身旁不孤,环侍周遭的,或似垂拱之臣,或似起舞之伎.弥漫的云气中,恍若飘响袅绕的仙音.殿里供着布袋和尚,袒胸露腹,冲人咧嘴乐,脸上的肉泛着光,很润,像是用黄杨木雕的.千年禅寺,弥勒当家.(马力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作家、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 长) 浙江宁波的奉化是弥勒道场.所谓道场,也就是弘法的地方.道场有新旧两处寺院.旧寺院山门前面的影壁上镶嵌 晋朝古寺 四个金色大字.新寺院在旧寺院左侧,背后是美丽的雪窦山,宛如浪痕浅浅,在嫩绿的春光里迤逦曼衍.雪窦山前面的山丘上端踞一尊弥勒造像,巨大而慈祥,在金色的光芒里焕发一种欢喜气象.弥勒的前面,站立四尊同样巨大的天王造像,同样也是金色的,在威严之中逼摄出一种佛的慈悲与尊崇.再前面,是供奉弥勒的大殿,檐下悬有一方赤金闹龙青地金字立匾,曰: 大慈摩尼之殿 ,为赵朴初所书.大慈指弥勒,摩尼是珠宝的意思.殿内亦悬有一方立匾,曰: 人间兜率 ,为蒋孝严所题.在佛的谱系里,释迦牟尼是今世佛、燃灯是过去佛、弥勒是未来佛而象征幸福与光明.弥勒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弥勒为其姓,其名为阿逸多,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称 慈氏 ,在兜率天上修行说法.按照佛的说法,在距今五十六亿七千六百万年以后,弥勒便会从兜率天降生人间绍承佛祖.到那时万类宜和,人心大善,没有贪、嗔、痴、慢,更无杀、盗、淫、妄等一切不良言行,总之是人人平等,相见欢悦的极乐之境.这样的人物谁不喜欢?在我国,弥勒的化身是布袋和尚,自称契此,号长汀子,诞生在奉化的长汀村,在村旁的岳林寺济世,在雪窦寺弘法,最后于中塔寺圆寂.在中塔寺右侧,锦屏山的山坡上,有一处放生池,一方石碑,镌刻着布袋和尚的行迹,石碑的前面矗立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塔,说是他的瘗骨处.据《五灯会元》卷二记述,布袋和尚常用木杖挑一布袋入市, 凡供身之具,尽贮囊中 ,倘若有人向他请教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来,如果继续追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如果仍然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而充满禅意.禅,是中国人对佛法的改造,弥勒也是如此,是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人物.他的化身―― 布袋和尚相传作有这样四句偈语: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立即自在 .类似的偈语,禅宗的和尚们颇有不少,有一个叫释仲安的僧人甚至写过这样一首诗: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畅予情.频呼小玉原无事, 只要檀郎识得 声. 封建时代,一个叫小玉的丫鬟随从小姐陪嫁,新郎与新娘互不相识,而新娘又蒙着大红盖头枯坐洞房,时间久了难免愁恼,于是频繁地呼唤丫鬟小玉,用以引起新郎的关爱.这首诗看似是闺情诗,其实是禅宗的一桩公案,法眼大和尚用它给弟子圆融开悟, 频呼小玉 是开悟的契机.圆融 识得声 后,也用一首香艳的诗作答以表达心中悟境,其诗曰: 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在金鸭喷吐的馥郁香雾里,体味那样美妙的韵事,却不可以随便说出,说出来该有多羞人.同样道理,佛法的真谛我已经知道了,但我是不能说出,这样的好事怎能说出,当然这样的顿悟是说也说不出来的.这样充满禅意的诗,在唐人的诗歌中也时常可以读到: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峨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这是李白的一首宫怨诗,看似表达宫中女子的幽怨之情,却似乎并不那么简单,可以想见,夜色明媚,树影清澈而生动,蓦地一张珠帘卷了起来,一位少艾的宫女蹙眉地坐在那里,看到这样的画图,难道不会在我们的心曲涌起一痕波纹?李白的这首诗不是呆板的摄影式记录,而是写意地捉住诗人的微妙体验,犹如禅宗的教义,通过微笑与花朵而表达一种境界.弥勒的 行也布袋,坐也布袋 也是这个意思.布袋是什么,是红尘的悲辛与欢喜,放下这些即是放下布袋,就会进入真如之境.然而,说来简单,在响水噤声的王朝末世,那些幸福与理想岂是个人修炼可以得到,而这时,愤怒的人们便会追随这位笑嘻嘻的和尚,用他粗糙的布袋做招展的旗帜,呼啦啦地作为追求光明烈焰的象征,又岂止是微笑与花朵所能表达出来的呢?一日,释迦牟尼在灵山,大梵天王把一朵金色的婆罗花献给他,行礼之后退到一边,带领众人请他说法.释迦牟尼和颜悦色,拈起那朵婆罗花,意态安详而一语不发,大家都很奇怪,不知是什么意思,只有站在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