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onven | 2019-07-06 |
1384 ) 某 日凌晨, 少年陈敬跟随父亲上山砍 柴, 不料父亲被猛虎所叼, 陈敬心急 如焚, 攘臂大呼, 追及履虎尾, 以杖掣 之虎, 虎舍其父, 反少年被噬.邑人 王景才曾撰文描绘陈敬之事, 陈景因 此以孝子名义被载入邑志. 大爿山顶有一潭, 常年旱不涸, 雨不溢, 相传有赤鲤龙于此, 因称 鲤 湖塘 .此山也被村民称为鲤湖塘 山.早在晚清时, 在鲤湖塘处, 建有 一座两柱三榀的龙王亭, 上世纪
60 年 代被毁, 后又在原址上重建, 亭内中 间横梁中悬挂着的一块写有 果然 灵 的匾额却是原物.原来当年龙王 亭被拆除时, 这块匾额被和尚岙一村 民悄悄保存了起来, 后又奉献给了重 建的龙王亭. 果然灵 , 顾名思义是指十分灵 验.相传光绪廿八年 (1902) , 连山乡 南溪口村 (今大堰镇南溪村) 数月无 雨, 田地开裂, 水井枯竭.村中族长 听说城西岙的龙王很灵, 就发动数十 名村民敲锣打鼓, 到鲤湖塘请龙.三 天后南溪口村上空乌云密布, 果然下 起了倾盆大雨, 解除了旱情.村民为 了答谢鲤湖塘龙王, 遂做了块 果然 灵 匾额送到龙王亭.龙王亭和 果 然灵 的传说, 尽管带有那个时代的 色彩, 但它蕴含着当地百姓祈求福祉 的精神寄托. 多少年来, 城西岙村民听惯了那 里的山风呼息, 纵情于山水秀美之 中, 他们以如山的责任、 如磐石的信 念, 守望故土, 炫舞梦想, 吟唱着一代 又一代的希望之歌. 城西岙村 佚名 裘村镇中心区域集中在裘村 村, 由4个自然村组成, 分别是裘
一、 裘
二、 裘
三、 裘四.全村以裘姓 为主姓.自唐大宗十一年 (857) 年 之后即在此繁衍生息.当时裘氏 在裘村有兄弟三人, 长大后分居, 自立门户开拓创业并建造了自己 宗族一脉的祠堂, 所以裘村村内有 裘氏宗族三大祠堂, 即街里厢祠 堂、 信房祠堂和行房祠堂 (原有柏 荫祠堂后倒塌重建成为裘三村老 年活动室) . 解放前, 祠堂内专门有一隅放 置着宗谱和先祖的遗像、 功德本和 传记等, 而且委以专人保管.不少 祠堂建有戏台楼阁厢房, 逢年过节 或喜庆之日会请来戏班子唱戏, 一 般可容纳几百人观看.裘村的信房 和柏荫祠堂都置有戏台, 相当于现 在村内大会堂的作用.
1941 年,裘村遭日寇侵略沦陷.当时伪乡政府也从石城 (为防 御倭寇所建, 于1968 年拆除, 现为 裘村小学校址) 迁入街里厢祠堂一 直至解放前夕.1949年 5月裘村解 放后, 村内各祠堂被政府征用, 全部 用作粮站和粮库.三十多年后, 政 府又将各祠堂归还给所属村, 所以 街里厢祠堂也划归裘四村所辖了. 此后裘四村就在祠堂内设置村办公 室, 并办起了胶木厂、 绳索厂.上世 纪90 年代,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村在祠堂内增添了几十张圆桌和 配套用的凳子, 以满足村民婚庆、 丧 事的需求, 颇受欢迎.
2012 年开始, 各村纷纷建设文 化礼堂.裘二村的信房祠堂和裘三 村的行房祠堂经过装修布置后成了 文化礼堂.因原属裘四村所辖的卫 生院搬迁, 裘四村就将卫生院改建 成文化礼堂, 而街里厢祠堂也就变 成村办的 长者食堂 , 这也是全镇 第一个老人食堂.凡年满
75 周岁 的本村老人, 只要出资每月
200 元 即可享受中晚二餐膳食, 三菜一汤 颇受欢迎, 这也使老祠堂又焕发了 青春. 祠堂纪事 夏传德 我们上学时, 受到的是 五爱 教育, 即爱祖国、 爱人民、 爱科 学、 爱劳动、 爱护公共财物.那时, 学校对劳动教育是重视的, 安 排也是科学的.小学低年级有诸 如剪纸、 折纸等手工劳动课, 让小 朋友动动手.当然还有自我服务 性劳动, 参加教室卫生整理, 擦擦 课桌椅、 门窗.到了高年级就有 劳动课, 学校旁有块地, 供五六年 级学生劳动, 种青菜、 种芋艿.操 场里跳高、 跳远的沙坑要沙子, 有 时劳动课会安排搬沙.那时候我 们就会到剡溪边的沙滩, 用家里 带来的脸盆装好沙子, 再送到学 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