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梦里红妆 | 2019-09-10 |
1 1 总则 1.
1 项目由来和背景 福州作为一座
2200 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 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 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
一、船政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当前中国海上丝绸 之路核心区、第二批自贸试验区和第
14 个国家级新区所在地.
1992 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倡议并主持编制了《福州市
20 年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 (简称
3820 工程) ,提出了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 重要战略部署,对世纪之交的福州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 多年来, 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的战略布 局基本形成,为福州新一轮的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蓄了强大势能,福 州各项事业发展又站在一个新起点上. 近年来,国家支持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福州作为福建省 省会,肩负着龙头引领带动的重大使命,也迎来了新一轮的重大历史机遇.2015 年8月31 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福州新区(国函〔2015〕137 号) ,国家发改 委印发《福州新区总体方案》 (发改地区〔2015〕2057 号) ,福建省政府出台《关 于支持福州新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闽政〔2015〕53 号) ,以福州新区开放 开发为突破口,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福州 东进南下 ,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 圈,引领闽东北战略性崛起,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2015 年10 月, 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 邀请中规院为顾问单位,开展《福州新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2016 年5月, 规划成果通过专家评审;
2017 年8月,通过省住建厅召开的专家技术审查会;
2018 年7月,经省住建厅联合我市召开专家研讨会研究;
8 月,提交支持福州新 区建设发展联席会议审议;
10 月通过省政府第
17 次常务会议审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559 号) 和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 130-2014) 的规定,参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018 年征求意见稿)核心内容. 受福州新区管理委员会的委托,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承担了福州新区总体规划 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编制 《福州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2018-2035 年) 》 . 福州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2 1.2 评价依据 1.2.1 相关国家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015 年1月1日施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 (2016 年7月2日修订,2016 年9月1日起施行) ;
(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 ,国务院令第
559 号,2009 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015 年8月29 日修订;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17 年6月27 日修订,2018 年1月1日起施行;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1997 年3月1日起施行;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2016 年11 月7日起施 行;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五十 四号,2012 年7月1日;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08 年8月29 日修订;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 年10 月28 日修订;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011 年3月1日修订;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16 年7月修订;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004 年8月28 日修订;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15 年4月24 日修订;
(15)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第
253 号令,1998 年;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14 年8月31 日;
(17)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国发〔2013〕5 号;
(18) 《国务院关于印发 十三五 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 〔2016〕
74 号;
(19)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999 年1月1日)国务院令第
257 号;
(20) 《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 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
507 号, (2008 年1月1日) ;
(25) 《关于加强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环发 〔2002〕 福州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3 174 号;
(26) 《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国环发〔2005〕
152 号;
(27)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环发〔2006〕28 号文;
(28)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有关 条款的决定) 》 (2013 年5月1日) ;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令第
38 号《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 (2016 年5月16 日) ;
(30)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
1 号《国家危险废物管 理名录》 (2016 年3月30 日修订) ;
(31) 《关于做好 十二五 时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 环发 〔2011〕
43 号;
(32) 《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 三同时 监督检查和竣工环保验收管理规程 (试行) 》环发〔2009〕150 号;
(33) 《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的指导 意见(试行) 》环办环评[2016]14 号;
(34) 《 十三五 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环环评[2016]95 号;
(35) 《关于开展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清单式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环办环评[2016]61 号. 1.2.2 地方法规及相关文件 (1) 《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7~2035) 》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8 年7月版本;
(2) 《福州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 》 ,2018 年10 月版本;
(3) 《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06 年);
(4) 《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 (闽政文[2010]26 号) ;
(5)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修编)的通 知》 (闽政[20]45 号) ;
1.2.3 技术规范、标准和工作要求 (1) 《 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福州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4 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环办环评[2017]99 号;
(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2.1-2016)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导则 总纲》 (2018 年7月征求意见稿) ;
(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J/2.2-2018)2018 年12 月1日实施;
(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 (HJ/T 2.3-1993) ;
(5)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 (HJ 2.4-2009) ;
(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HJ19-2011) ;
(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 610-2016) ;
(8)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 》 (HJ 964―2018) (9) 《建 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69-2004) ;
(10)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 (GBl8218-2009) ;
(1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GB50433-2008) ;
(1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
(1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93) ;
(1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及其
2018 年修改单;
(15)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
(16)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8918-2002) ;
(17)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8978-1996) ;
(18)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6297-1996) ;
(1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 2001) ;
(20)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 (GB 15618-2018) ;
(21)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 (GB 36600-2018) . 1.3 评价目的、内容和重点 1.3.1 评价目标 贯彻落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 十三五 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改革的工作要求, 以生态环保 生态保护红线、 环境质量底线、 环境资源上线、 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福州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5 (以下简称 三线一单 )编制技术规范的要求为具体指引,以生态功能、环境 质量、环境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约束条件,紧扣新区的产业结构和 用地布局两大问题,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优化建议和环境 影响减缓措施,将环境因素纳入开发区发展综合决策,为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 科学依据. 1.3.2 评价内容 根据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的要求, 并结合福州新区总体规划特点, 确定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框架如下: (1) 规划分析;
(2) 现状调查与分析;
(3) 规划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构建;
(4) 规划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5)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测;
(6)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与优化调整建议 (7)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