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王子梦丶 2019-07-07

1981 年的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也是袁岚峰在康奈尔大学 的博士后导师. 罗阿尔德 ・ 霍夫曼认为, 好的理论, 就是尽 可能简单, 你把它一减再减, 直到再减你就什么 都不剩下为止, 到这个时候, 你就可以相信, 剩 下的每一条都是对研究对象的本质描述. 袁岚峰听霍夫曼讲科学, 最显著的感受就 是: 所有的科学道理都是可以理解的. 这让他深 信, 只要是你真正理解的科学道理, 你都能够讲 得让别人理解. 这就是我从事科普工作的基本信念. 袁岚 峰说, 为科技界发声, 既不妄自菲薄, 也不妄自尊 大, 客观、 全面、 平衡地评价中国的科技和发展趋 势, 准确而生动地向社会中坚介绍科学原理和科 学的思维方式, 这就是我们最需要的科普. 不试图说服别人 只传递科学精神 从社交网络和网红自拍, 到各种计算公式, 再到人类登月, 一张张图片迅速切换, 最后终结 于袁岚峰的一个哈欠―― ― 这是 《科技袁人》 节目 的片头动画, 像极了美剧 《生活大爆炸》 . 很多观 众并不知道, 这其中暗藏着朱伟的 小心思 . 在朱伟看来, 上世纪美苏争霸期间, 人类的 征途是星辰大海, 也是科技最辉煌、 最具野心的 时候, 然而新世纪互联网蓬勃发展, 科技反而变 得内向和消沉了, 人类越来越热衷于 IT 、 AI 、 VR 、 AR , 不再具备向外探索的精神, 所以他故 意用倒叙的方式来展现科技发展, 而袁岚峰的 那个哈欠更成了点睛之笔. 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互联网上的观众非常 买账, 甚至觉得这个哈欠很 提神 . 互联网时 代不需要权威来灌输知识, 这个哈欠也是我们 拉近跟观众距离的尝试. 朱伟说. 从标题制作到话语方式, 深谙互联网传播 规律的朱伟在科普的生动性上动了不少脑筋, 有时候甚至因为 追热点 和袁岚峰产生分歧. 多年从事科学研究的严谨让袁岚峰坚信, 准确 和 生动 发生冲突的时候, 应该优先选择准 确, 这总比犯错要好. 但尽管如此, 节目播出后总少不了争议和 反驳的声音. 最好的情况是有专业的观众指出 了我们的疏漏, 或者是引出有价值的探讨. 袁 岚峰对于理性的声音非常欢迎. 他告诉记者, 不 少思想和话题就是从跟粉丝的互动中来的, 还 能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科普水平. 最无奈的是碰上 民科 或 杠精 , 为了论证 民科 观点中的问题, 袁岚峰曾经向专业人士 请教, 但把问题剖析清楚之后, 发现没有任何作 用. 有的人纯粹是因为政治或情绪因素, 有的 人确实无法鉴别有效信息. 所以千万不要把说 服某一个特定的人作为目标, 那样就等于把成 功的标准交给了别人, 你会经常感到受挫. 真正重 要的是把正能量传播出去, 只要能够提高一部分 人的思维水平, 你就已经很成功了. 袁岚峰说. 《科技袁人》 在策划之初的目标也就是传播 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袁岚峰觉得, 能够 影响一部分人就已经很成功了. 事实上, 袁岚峰 已经有了一批忠实的观众. 今年

5 月, 《科技袁 人》 从观视频工作室分离出来在 B 站独立运营,

1 个月内关注粉丝超过

14 万. 培养这批铁粉离不开节目组的坚持. 一年多 的时间节目每周不落, 碰上热点问题甚至一周两 期, 内容涵盖化学、 物理、 经济、 工业等多个领域, 甚至为了回应抬杠的人, 还从哲学角度分析了 杠精 的逻辑. 袁岚峰告诉记者, 选题一般有几个类 型, 有的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拿来就讲, 有的时事 热点有一定积累的补补课也能谈, 但还有的问题 确实是自己从未了解的, 甚至要从头去学. 袁岚峰调侃, 现在的学习强度比上学的时候 还大. 做 黎曼猜想 的时候就费了很大力气, 对于 这个被数学界看作最重要的未解之谜之一的猜 想, 袁岚峰最初完全不懂. 他找来各种资料 啃 了 几个月, 然后再想方设法写出文案台本, 用了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