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烂衣小孩 2019-07-07

1968 年至

1973 年期间,笔者作为一名北京知 识青年曾在这里插队当牧民,熟悉这里的生产和生活,在1992 年至

2002 年期间又多次回访这一 社区,以这一社区作为分析个案具有许多便利条件.自1947 年解放以来,这个蒙古族牧业社区经 历了多次重大体制变革,每次体制变革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基层组织、人口迁移的形式

1 在内蒙古的行政体制里,盟相当于内地的 地区 ,旗相当于县,苏木相当于乡(过去的公社) ,嘎查相当于行 政村的 村民委员会 (过去的生产大队) .

1 与内容,而汉族人口在蒙古族牧区的迁移又导致蒙汉民族文化交流在内容、形式、程度方面不断 发生变化,最终影响着这个草原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蒙汉关系.这个基层社区的变迁可以作为 草原牧区的一个缩影来展示建国后几十年草原上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一、内蒙古草原牧区基本情况

1、地理与人口情况 根据地貌和经济结构,我国国土可大致划分为几大经济区,其中阴山山脉以北的蒙古高原是 广阔的草原牧业区.内蒙古自治区拥有草原面积

88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面积三分之二,占我国 天然草场的四分之一, 牧草总覆盖率在 60%以上, 是我国五大草原牧区之首 ( 《内蒙古自治区概况》 编写组,1983:95) .几个世纪以来,蒙古族是居住在我国北部草原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传统 经济活动是逐水草迁徙的草原畜牧业,并形成与这种生产方式(游牧)相适应的居住方式(蒙古 包)及生活习俗,在宗教上长期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在这些方面,蒙古族牧民形成了与以农耕文 化为基础的汉族农村很不相同的牧业社会. 蒙古族和汉族是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最多的两个族群.结合农业-草原畜牧业、蒙汉人口比例这 两个因素来考虑,内蒙古自治区又可分为 农业区 、 半农半牧区 和 牧区 这三个从东北到 西南走向的大致平行的条形地带.从东北到西南,自治区沿中蒙边界的北部条形地带是草原牧区, 以蒙古族牧民为人口主体.东部和南部与汉人聚居各省相邻的一个条形地带是农区,以汉族为人 口主体.两者之间的条形地带则是农牧交错的半农半牧区,也是蒙汉混杂居住地区.本文分析和 讨论的内容,将仅限于蒙古族牧民为人口主体、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北部草原牧区的社会 变迁和蒙汉关系. 表1的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在

1953 年到

2000 年期间,内蒙古总人口增长了 3.08 倍,其中蒙古 族人口增长 4.06 倍,年平均增长 30.2‰;

同期汉族人口增长 2.84 倍,年平均增长 22.5‰.在1953-1964 年期间,迁入成为汉人增长的主要原因,1964 年后,迁入数量减少,1982 年后由于计 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汉族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蒙古族人口在

1990 年以前保持高增长率,1991 年牧区开始推行计划生育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汉族.当我们思考内蒙古社会发 展和蒙汉关系时,近二十多年里蒙古族人口的快速增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表

1、内蒙古自治区人口规模与民族构成变迁 总人口 % 汉族人口 % 蒙古族人口 %

1953 普查 7,584,000 100.0 6,493,000 85.61 985,000 12.99

1964 普查 12,334,138 100.0 10,729,407 86.99 1,384,455 11.22

1982 普查 19,274,279 100.0 16,277,899 84.45 2,489,780 12.92

1990 普查 21,456,518 100.0 17,289,995 80.58 3,379,738 15.75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