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qksr | 2019-07-08 |
1977 年我是在冀县徐家 庄公社高考的, 到西电之后, 发现西电所在的地 方也叫徐家庄,当时录取通知书上说从钟楼坐
6 路汽车可以到徐家庄, 就觉得我跟徐家庄是有缘 分的, 我跟西电这个学校也是有缘分的. 母校是我另一个 家 到了西电以后,我很快就被这所历史厚重、 对国家对军队和对人民责任感非常强烈的大学 所吸引.进校之后才知道自己学的是电子机械专 业.刚开始内心有点失望, 但当自己真正了解这 个专业后, 就发现这个专业越来越重要.实际上, 它是一个交叉学科, 主要研究电子系统里面的机 械结构问题. 那时, 资源匮乏, 基础设施条件很差, 校园里 到处是防震棚、 鸡窝等, 老大楼北边的围墙外全 是农田, 围墙里边也种着小麦, 可谓百废待兴, 但 这些丝毫不影响我们
77 级学生学习的热情―― ― 我们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因为西电原来是军工院校,所以我们入学 时依然沿用着颇多军校的管理模式. 譬如, 每个 班的班主任都要跟学生住在一起,早上
6 点钟 军号一响, 几分钟之内就要排好队, 班主任领着 跑步, 接着早读, 早餐后上课, 晚上 10:30 吹熄 灯号, 等等. 那时的我们, 享受在西电的一切, 珍惜在西 电的时间, 学在西电, 努力在西电! 时光飞逝,
4 年时间匆匆而过.本科第四年 我选择继续留在西电攻读研究生,
1984 年获得 硕士学位.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1990 年我顺利获 得博士学位,
1991 年受国家教委公派,我有幸到 英国利物浦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我的英国导师、 国际著名工程结构优化专家 汤普曼教授,他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是非常重要 的, 不仅让我的学习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而且让 我能够有机会接触到国际最前沿的知识、 环境与 学术氛围. 至今回忆起那段时光, 我都难以忘怀.这段 时期的学习, 确实让我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力和克 服困难的能力. 饮其流者怀其源, 学其成时念吾师 , 母校 是我另一个 家 , 我的根据地在这里.
1994 年底, 我从英国归国, 开始在西电的教学生涯…… 没有高考就没有现在的我们
1994 年我回到母校后,就一头扎进交叉学 科―― ―电子装备机电耦合技术研究当中.1996 年, 学校推选我当电子机械学院院长.1998 年4月我升为副校长,
2002 年4月开始担任校长,
2012 年正式卸任. 从走进西电至今,从FAST 到空间太阳能电 站, 从普通教师到校长, 我破解了一道道难题, 越 过了一个个沟坎, 一路走过来, 我仍然在朝着科 研这座山峰最高点的攀登当中……是我的导师 叶尚辉先生这一代的知识分子, 教会了我不惧任 何艰难险阻, 勇往直前, 要有敢啃别人不敢碰的 硬骨头精神. 可以说, 没有高考就没有现在的我们.高考 的时候我的年龄也不算小了, 我幸运地赶上了末 班车. 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的一次拨乱反正, 也是 改革开放的序曲, 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 更重要的是它扭转了当时流行的 学习无 用论 思潮, 纠正了社会风气, 知识又重新得到认 可和尊重, 无数有志青年愿意挤上高考这座 独 木桥 来改变人生.从此, 全民开始重视教育, 重 视人才培养. 现在看来, 高考始终是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 方式.当然, 任何事情都有两重性, 高考也不例 外, 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但不得不承认, 它是不 公平中最公平的一种方式.对于每一个考生而 言,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没有高考那些寒门子弟 如何能上大学来改变命运? 改革开放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