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思念那么浓 2019-07-08

具体而言, 在乡村经济机会有限的情况下, 乡村建设的重点在于通过基层组织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来重建农民的生活方式,建立一套 低消费、 高福利 的生活方式,重塑农民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在保守的乡村建设思路下,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广 大人民群众,如何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真正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是这一思路关注的核心问题(赵旭东, 2008) .

(二)以老年人为主体的乡村建设 论乡村建设的主体、路径与方向 -

3 - 回应乡村社会的内在需求是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当前,中西部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基本是老 年人留守乡村,在此背景下,片面强调乡村建设的产业发展模式,反而可能强化对老年人的社会性排 斥.在这个意义上,面向老年人的乡村建设便具有了现实意义.如何将老年人纳入乡村文化建设的模 式, 激活乡村老年人的主体性, 使老年人成为乡村公共文化的担纲者, 无疑具有重要的乡村建设意涵. 然而, 当前农村老年人尚未被视为乡村建设的能动主体. 研究者过于关注农村老年人群体的弱势形象, 忽视了老年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如杨菊华,2007;

贺聪志、叶敬忠,2010) .事实上,农村老年人不 仅是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 剩余人口 , 还是农民家庭城市化的坚韧后盾. 新时期的乡村建设需要 着眼于乡村社会的时代背景、制度结构和社会基础,探索有效撬动乡村社会的支点.基于此,本文将 立足乡村老年人群体,围绕老年人的组织机制,探讨乡村建设的可行路径.在这个意义上,当前乡村 建设的重点不是建设 强富美 的乡村,而是基于乡村社会转型的渐进性和长期性,维持乡村社会的 基本秩序.实际上,伴随着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的逐渐形成, 乡村振兴 的难点并不在 于经济维度和农民的收入问题 ① ,而是消费主义泛滥下农民支出增多、农民合作机制解体带来的农村 公共品供给不足、农民精神文化空虚等问题.因此,当前乡村振兴应着眼于重建农民的生活秩序,以 更好地发挥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稳定器和蓄水池的功能. 本文的经验材料来自于笔者在湖北省官桥村老年人协会的田野调查 ② .官桥村老年人协会是在外 部资源注入的条件下成立的由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组织的民间组织.成立十余年来,该村老年人协 会维持了良好的运转状态.如果着眼于中国乡村社会的整体视野,官桥村具有两个鲜明特征:首先, 与广大中西部地区类似,湖北官桥村属于人口流出程度较高、村庄内生资源比较稀薄的村庄;

其次, 从村庄社会结构上看,官桥村属于中部原子化地区的村庄,宗族传统比较薄弱,缺乏厚重的村庄社会 资本.基于以上两点,官桥村老年人协会的建设模式和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和实践参考 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官桥村老年人协会的组织经验来思考当前乡村建设的主体、路径和方向.

二、乡村建设的需求、空间与实践

(一)乡村建设的需求 明确乡村建设的需求是乡村建设的基础.乡村建设的需求是乡村社会本身发展逻辑的表达.当前 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在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的格局下,大部分农民家庭形 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 半工半耕 (夏柱智,2014)的家计模式.农民家庭中年轻的子代外出务工 经商,年老的父代在村务农,并顺便承担起照顾孙代和维持熟人社会中人情往来的任务,这样,一个 ① 在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下,农民家庭经济收入实际上主要取决于家庭劳动力进入市场的程度和方式.在全国统一的 农产品市场下,特定地区的产业转型和产业发展,往往以市场风险的转嫁作为代价,市场与风险匹配和转嫁的逻辑,设 定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空间. ②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