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tar薰衣草 2019-07-09

973 项目 高效洁净能 源―动力系统及热―功转换过程内部 流动的研究 及 燃气轮机的高性能 热―功转换科学技术问题研究 ,都在 叶轮机械黏性三维非定常流场计算、 激 波边界层相互作用、 流动稳定性预测及 主动控制以及气固两相流动研究等方 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为叶轮机 械设计、分析和优化作出了突出的贡 献,相关成果荣获

2002 年度国家自然 科学奖二等奖. 研究所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叶轮机 械三元流动理论的同时, 也推动了世界 燃气轮机设计体系的飞跃发展. 早在

1969 年,原动力室就研制了 国内首个

200 千瓦燃气轮机, 涡轮采用 可控涡设计, 首次采用压气机进口节流 以减少耗功.

1977 年10 月,吴仲华向国家提出 了关于斯贝航空发动机改装为舰用和 工业用燃气轮机的建议并被接受, 得到 支持.通过首先对低压压气机切顶设 计, 再在切顶的压气机前加零级以增大 流量, 并适当提高燃气初温.经过

8 年 的艰苦攻关,原理样机在设计流量、 压 比和效率等方面都达到了预定指标, 输 出功率达到

15000 马力, 满足了海军提 出的要求.整个研制过程是三元流动理 论在国内的成功实践, 为我国自主研制 燃气轮机奠定了很好的技术基础. 进入

21 世纪,研究所在继续作好 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 进一步将基础研 究的优势和成果与高技术研发密切结 合, 推动燃气轮机部件和原理样机的研 制. 作为主要单位参加了科技部

863 计划燃气轮机重大、 重点项目, 在燃气 轮机关键部件及系统集成的基础问题 研究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 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 大和重点项目的支持下, 研究所正在开 展低热值燃料燃气轮机、 小型涡扇发动 机、 特种车辆用地面燃气轮机及新概念 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廊坊基地开始构建 的微小型燃气轮机关键部件及整机的 研发试验平台有力地支撑着研究所的 高技术研发工作.通过这些项目的研 究, 使我国燃气轮机研制整体水平明显 提高, 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元流动理论不仅在燃气轮机研 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不断地被拓展 至其他通用叶轮机械.

1960 年完成流量 范围宽广的国内第一个整体铸造的后 弯出口离心压气机叶轮;

1979 年完成性 能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的舰船用 CZ 系列涡轮增压器;

1986 年成功研发催化 裂化装置烟气轮机;

1997 年进行以提升 效率为目标的国内火电站老汽轮发电 机组改造等, 这些研发成果分别荣获多 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和

2000 年度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 不仅适用 于内流叶轮机械的高效设计, 也同样适 用于外流叶轮机械的创新研制.创新三 期以来, 研究所开展适用于我国低速风 况的风电叶片专用翼型设计, 已建立了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叶片设计 与研发体系. 践行总能系统和 能的梯级利用理论

1980 年8月14 日,吴仲华在中共 中央书记处举办的科学技术知识讲座 上作了 《中国的能源问题及其依靠科学 技术解决的途径》 的报告, 首次提出了 不同品质的能源要合理分配、对口供 应, 做到各得其所的综合梯级利用.该 报告对我国能源动力发展的相关决策 一直起着指导作用.1988 年, 吴仲华主 编的 《能的梯级利用与燃气轮机总能系 统》 一书, 全面阐述了 分配得当、 各得 其所、 温度对口、 梯级利用 的科学用能 思想. 基于总能系统的思想, 研究所从上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推动IGCC 的发展, 并于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