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王子梦丶 | 2019-07-10 |
在内容与选题方面, 力求突出研究前沿和问题 意识, 而避免写成四平八稳的教科书. 我们的想法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以陈刚教 授为首的学界专家和同道们的鼓励, 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同志 的鼎力支持. 清华大学作为设计学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地, 也热切需 要更多有志于中国本土设计理论建设的同行加入其中. 北京大学为我国现代美育和设计思想之渊薮.早在
1918 年, 时任北大 校长的蔡元培就在第一国立美术学校开学式之演说中, 抛出了中国学者对 于绘画与设计之关系的体系性论说.因本论丛主事者多为北大设计学人, 相 关构思和选题多策划、 设立于燕园未名湖畔, 又因参与者多为学术界的新生 力量, 遂以 未名 命名.唯愿此套小书以筚路蓝缕的绵薄之力, 躬迎并见证 中国设计学大厦之隆盛. 是所望焉, 谨序. 《未名设计论丛》编委会 自我进入设计研究领域至今, 已经整整二十年过去. 自己也从二十年前 初 生牛犊不畏虎 的年轻学子,跨入已届不惑的中年.此时回首自己踏足设计 研究领域之初,当年的点点滴滴不禁涌上心头.
20 世纪
90 年代末,我从家乡青岛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求学. 我们这一届是国家第一次名正言顺地以 艺术设计 的专业名称招收的本科 生――在此之前,学科目录上只有 工艺美术 ,而并没有 艺术设计 的 字样. 我和我们当时的老师们几乎是同时开始思考和面对新兴的 设计艺术学 学科建设问题.我读大学的四年间,除了王受之的系列讲座,设计系没有正 式开设过任何一门 设计史 或 设计概论 之类的设计理论课.我也曾经 不止一次地骑着来北京以后才学会的自行车穿梭于东三环的中央工艺美术学 院听各种课程和讲座, 令人嗟讶的是, 在那样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里, 虽然 设计 已成了当年工艺美院里的热门词,但也明显能够感受到工艺美院同样正 在经历着从 工艺美术 到 设计 转型的阵痛.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明白: 选择设计,于我而言既是一种宿命,更是一种责任.也正是从那时起,我萌 发了为设计这门学科在中国梳理前世今生的愿望.
2002 年发表在《美术观察》杂志上并为《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的《中 国大陆艺术设计理论二十年反思》一文是我进行相关思考的一个起点.这篇 文章开始构思于
2000 年,其时中央美院还在大山子的 二厂 中转办学,收 到杂志样刊时,美院已经搬到花家地新址.尽管如此,有了这番经历,对设 计专业实践出身、并非就读艺术史论专业的我来说备受鼓舞,从此写作设计 序IV 学术史文章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发表在各种美术和设计类期刊上.在研 究时段方面,也渐渐从改革开放后上溯到晚清民国时期.以至毕业后开始在 学校任教基础课的 2003―2008 年几年间所写的文章,除了设计批评类的短文 (已结集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年出版的《设计观点》一书)外,几乎 全是有关
20 世纪中国设计学术史的长篇论文.只是这些论文中关于民国设计 学者的专题研究部分已经收录于笔者
2008 年出版的专著《中国文化与中国设 计十讲》一书中,相关内容本书不再重复.
2006 年我到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读博,并最终回母校任教, 除了是因为仰慕导师陈刚教授的学术背景和成就外,也是意识到美术学院单 一的人文学科学术背景让我面对设计业的变化时,常常显得捉襟见肘,亟待 补充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训练.在北大,我系统地接触和学习了实证研究方 法并在设计界身体力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完成了几篇定性或定量 的实证研究报告并撰写出博士论文外,也开始运用社会科学实证方法论来反 思设计学研究.博士毕业后的头五年虽一度投入很大精力从事书法研究,但 对设计学的思考也从未中断.应该说本书中的相关内容,见证了我二十年来 各个时期在设计研究方面的学术背景转换以及对此所进行的持续的理论思考. 既然是参与者,就没法寻求一种置身其外的客观性,这也使得本书最终 成为一本个人色彩很浓的专著.因此,与其说这是一部通史,不如说是作者 对自己过去二十年来所亲历并见证的学术路程的切身反思.它并不是对于百 年设计研究面面俱到的大事记, 而是和个人特定的研究领域 (主要是平面设计) 和关注议题息息相关.书中文字,也已大多发表于《文艺研究》《美术研究》 《新美术》《美术》《美术观察》《装饰》《设计艺术》《艺术与设计》《艺 术设计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排名不分先后)等 多种学术刊物.要说明的是广告相关研究的情况.尽管广告学与设计研究不 中国设计研究百年V乏交集,但在笔者的研究实践中,广告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关于广告 学术史,笔者著有《中国广告学术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一书,该书出版之后的新成果也拟另行出版,故除概括介绍和行文需要之外, 本书未呈现笔者对于广告学术史的专门研究.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多方的支持和帮助.年逾七旬的父母一直默默支 持我选择学术研究作为志业,妻子艳玮一如既往地为本书进行整体设计,只 是这次是在她替代我承担了照顾幼子的任务的同时进行的.我所在的北京大 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及社会科学部领导和同事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条件,研究生 兑妍槿、朱盈臻协助校对全书并编制索引,《未名设计论丛》编委会同人也 提供了必要的协助.清华大学是我国设计学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地,而 设计学也是清华文科中唯一国家重点学科, 本书得以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深感得宜.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谢忱,并诚恳期待来自各方的批评和指正. 作者2018 年6月于北京大学燕园 序目录导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