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枪械砖家 | 2019-07-10 |
另一方面, 有关研究表 明, 火耕可以使草害减少, 有机肥料充足, 一茬轮 歇的火耕农业的收获量并不比同时期同地域固定 耕地精耕细作的农业产量低[ 4] ( P268) .正因为如 此, 广西许多地方有秋收后烧山的习惯, 故明人钱
36 广西地方志
2007 年第
1 期 元昌在 粤蛮图记略 中说: ( 粤西人) 秋收后烧山 以除百毒, 二月启蛰, 焚草渍灰以肥土, 然后种 植.此外, 明代广西森林植被的良好还与人们对 畜牧业的重视有关, 由于地广人稀, 为发展畜牧业 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比如明人王济在 君子堂日询 手镜 中对横州的畜牧业作了详细记载;
其地人 家多畜牛, 巨家有数百头, 有至千头者, 虽数口之 家, 亦不下十数.马亦多产, 绝无大而骏者, 上产 一匹价不过五金.又有海马, 云雷廉所产, 大如小 驴, 银七八钱可得一匹, 亦有力, 载负不减常马, 家 畜一匹或数匹.畜牧业相对于农业来说, 对植被 的影响小得多.
二、 清康熙以后广西开发的 加快与森林植被的变迁 ( 一) 桂东北的开发与森林植被的变迁 清康熙年间平定了 三藩之乱 后, 广西社会 进入了一个快速稳定的恢复发展期, 随着政府鼓 励外省移民大量迁入, 广西迈出了历史上最大的 开发步伐.桂东北一直以来都是广西开发程度较 高的地区, 但清代与明代比较起来, 明显有过之而 无不及.仍以全州为例, 其森林的破坏程度远远 超过了明代, 这在清朝乾隆年间谢庭瑜的一封书 信中表露无疑, 乾隆年间正值广西开发的高潮时 期, 特别是山地垦殖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尤其巨大, 谢庭瑜在 论全州水利上临川公 中说: 郡之资灌 者多沟涧细流, 其源发于山溪, 往者山深树密, 风 雨暴斗, 雷奔云泄, 旱干无虞, 惟苦汛隘.比岁以 来, 流日狭浅, 弥旬不雨, 土田坼裂, 农夫愁叹, 水 讼纷纭 涧水之源, 虽由山发, 实藉树而藏 迩来愚民规利目前, 伐木为炭, 山无乔材, 此一端 也.其害大者, 五方杂氓, 散处山谷, 居无恒产, 惟 伐山种烟草为利, 纵其斧斤, 继以焚烧, 延数十里, 老干新枝, 嘉植丛卉, 悉化灰烬, 而山始童矣.庇 荫既失, 虽有深溪, 夏日炎威, 涸可宜待.[ 5] 除了 烧炭和种植烟草, 外来移民还开垦山地种植杂粮, 据乾隆 全州志 卷1舆地物产 载: 其诸谷俗名 杂粮, 皆客民杂植于山谷高原、 水泉阻绝之处.由 此我们不难看出, 与明代相比较, 清代不仅有烧炭 业对森林的耗损, 更增加了山地烟草、 杂粮种植对 森林资源的破坏.这种在人口压力下的山地垦 殖, 是将原来的山地变成耕地, 因此对森林资源的 破坏是毁灭性的. 在灌阳和资源, 也面临着和全州同样的情形, 由于人口激增对土地的需求和对森林产品利益的 追逐, 导致这些地方的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 坏.在灌阳县, 早在康熙时灌阳的开发就已经使 境内的森林植被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康熙 灌阳县 志卷8兵防志 道路 中就记载 今耕作既久, 林翳渐尽, 山原旷土遍布垦种 .到道光时则发展 到对深山水源林的砍伐、 索取, 直接影响到农业生 产, 为此道光 灌阳县志 卷1舆地 水利 记载 道: 灌邑之山川不独疆界所由分, 亦即田禾所由 茂, 何也? 以土浅水薄, 十日不雨, 田即干坼, 惟赖 深山树木浓荫, 水源不竭, 沟浍常有山箐长流之水 到田, 是以田禾葱茂, 秋成有获.乃见小利者往往 斩伐树木, 烧炭挖瓢, 剥取香皮, 种种戕贼, 真可痛 恨.虽然当地老百姓也曾多次告官求禁, 但收效 甚微, 利益之驱动力可见一斑.西延( 今资源县) 地处越城岭下, 为典型的山区地形, 其开发的高潮 出现在道光年间, 据道光 西延轶志 卷10 杂记 记载: 近时人烟稠密, 到处开垦成田, 即深山穷 谷, 无人迹不到之处矣.山地开垦导致的直接后 果是 延地山本多树, 近时刊伐渐遍 [ 6] .从上述 几例可见, 桂东北的森林植被随着山地开发的不 断推进而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 导致灌溉水源 减少、 干旱增多, 对农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 二) 桂西北的开发与森林植被的变迁 桂西北曾经是森林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 虽 然有关历史记载不多, 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 现象剖析得知.南宋周去非的 岭外代答 和明代 魏F的 西事珥 中都有关于广西 刳木舟 的记 载, 这种用围五尺以上的大木做成的独木舟一直 到清代道光年间还在桂西北使用, 道光 天河县 志 卷上 舆地 物产 称 天河江行小舟皆刳木为 之.刳木舟 在桂西北长时期的普遍存在, 说明 这一带的森林资源相当丰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 桂西北的森林植被未发生变迁, 相反, 大量史料证 明, 随着清代汉族移民向桂西北的推进, 这一地区 的生态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道光 庆远 府志 卷2地理志中 气候 载: 在昔土旷人稀, 草木蓊蔚, 其疠较甚.今则深山蛮峒皆为楚、 粤、 黔、 闽人所窜处, 刊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