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梦里红妆 2019-07-11

教是为了不教, 学 是为了会学'

. 教育惩戒期待社会、 家庭的 理解支持.为什么现在一些老师 不愿惩戒学生?52%的网友认为 原因在于 围观 的压力和社会 舆论不理解.28%的网友指出 家长对惩戒行为很敏感 .有网 友认为,戒尺惩处的背后,我们 更应明确把握教师自修自律、维 护创建社会尊重教师的氛围、引 导家长学习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 亲子关系配合教师工作等因素.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认为, 教师需要拥有惩戒 权力, 否则无法完成本职工作. 教师要完成职能、 履行使命, 必 须有对学生的惩戒.目前有一种 误解, 认为教育惩戒需要有行政 部门赋权, 应该消除这种误解. 储朝晖指出,当学生行为 违反教育规范时,教师首先应 该提出警示,如果多次警示还 不改,就要实施惩罚,确保让 学生行为回归正常状态. 戒尺 进入课堂是把惩戒作为形象的 存在呈现在孩子的面前,有一 定的作用.惩戒就像悬着一把 剑,并不一定要刺到某个人才 有作用,实际上放在那里就有 用,只要剑在那里,惩戒就存 在.这种做法可以作为一种形 式来使用. 反方: 放掉手上的戒 尺, 留下心中的 戒尺 当然, 还有 5%的网友对 戒 尺进课堂 持质疑态度, 认为动用 戒尺是对赏识教育、 鼓励教育的 纠偏, 但 如果惩戒流于形式, 结 果可能是 '

兴一时'

'

败一时'

. 此外, 教师的个人素质、 负面情绪 把控能力等, 可能会直接决定戒 尺是有效 惩戒 还是沦为变相 惩罚 , 毕竟不是每位老师都能 把握好戒尺力度, 最后必然会有 学生受到过度的伤害 . 对于教育惩戒, 一线教师怎 么看?重庆市巴蜀小学教师田冰 冰告诉记者, 即使面对有难度的 生源状态, 常态教育的有效沟通、 艺术沟通仍是教师矢志不渝研究 的课题.教育更需要宽以待生, 严于律师.教育工作者不妨放掉 手上的戒尺, 留下心中的 戒尺 . 田冰冰认为: 教育是继往开 来的事业, 观念也要伴随时代进 步而发展, 当我们肩负教师和家 长两种身份的时候, 我们往往感 同身受, 一个班上普普通通的孩 子, 其实是一个家庭的全世界. 师道尊严不是从刻意维护中索 取, 而要在民主沟通的不断修为 中追寻. 本报北京4月20日电 本报发起的调查显示, 94%的网友支持戒尺进课堂, 有5%的网友持质疑态度―― 该不该把戒尺 请 进课堂?

本报记者 齐晓君 实习生 白春阳 本报北京4月20 日讯(记者 董鲁皖龙)

2018 年 大学悦读・阅读大学 系列 活动今天在北京师范大学启 动.这是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指导,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 高校教材图书网主办的品牌读 书活动,也是深入学习宣传贯 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构建大学阅读推广服务体系, 服务书香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 举措. 大学悦读・阅读大学 活动已成功举办四届,吸引1200 多所高校的数十万大学生 参与;

在全国建设 中国高校出 版社精品图书专区 近50 个;

走进

70 余所高校,邀请名家作 者入校讲座40多场;

组织50余 家高校出版社捐赠图书. 据悉,2018 年 大学悦读・阅读大学 系列活动,除继 续举办中国高校出版社精品图书 巡展和读书知识竞赛外,还将开 展大学生共读精品名篇、录制 悦读微讲坛 音视频作品等更 贴近学生的读书活动. 大学悦读・阅读大学 系列活动启动 紧扣法治前沿问题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人民 大学 本报北京4月20 日讯(记者 焦以璇) 记者今天从 教育部获悉,2018 年 职业 教育活动周 将于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