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sunny爹 | 2019-07-11 |
第一章 重构爱情神话: 在 越轨 与 反抗 之间
第一节 《梁祝》 :乔装传奇与反封建主题 梁祝 的传说和戏曲之所以流传至今,打动人心,其魅力来自 传奇 和 悲情 :前者为民间传说要素,后者为人之命运不可把握的 基本体验.
这两种特质交错牵连,构成了《梁祝》的生命内核. 祝英台的乔装游学是原动力,如同深山泉眼,催生和推进这一脉 传奇之流,引出一系列 非常情境 与意外情节:梁祝同窗三年而能 不越轨,处处激发着喜人的情色联想;
十八相送,英台一路暗示, 山伯懵懂不觉,自然又在戏谑中留下了联想不得落实、愿望节节迁 延的遗憾,令人不安的悲剧性早已隐含其间;
待到许配马家,错失 佳缘,爱的传奇骤然变成生离死别的悲剧;
而英台祷墓殉情,化蝶 双飞,又使悲剧转为动人心魄的爱情神话,遂将这种传奇性推升到 无以复加的程度. 一 相传梁祝故事源出东晋,最早见诸文字则在初唐梁载言的《十道 四蕃志》 ,提及 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 .至晚唐张读所著《宣室 志》 ,完整记载其事曰: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 业.……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 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 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 '
义妇冢'
.1 嗣后,梁祝事迹屡屡出现在各地志书和野史笔记中,其流布遍及全 国.据说山东、河南、河北、安徽以及江浙一带都有纪念梁祝的读 书处、墓和庙(谚云 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 ,时至今 日还在民间留有不少 遗迹 . 从本事记载到各路民间传说,再到地方戏曲,梁祝故事经历了跨 越漫长时空的种种演变.大致说来,从唐代《宣室志》的简单叙 述,到元杂剧、明传奇、2 特别是广泛流传民间的各路说唱和宝卷的 想象铺衍,3 再到作为越剧前身的绍兴文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旧 本,故事情节主要在两个方向上有所改变. 其一,由《宣室志》的 伪为男装游学 一句,发展成越剧旧本中 以此为契机的全部戏剧冲突和一整条情节线,既增强了传奇性也充 实了江南的地域风情和生活气息,同时表明传说对此 非常情境 的 好奇和思慕,其背后自然是男欢女爱之事在民间视野中的巨大诱惑 力.4 而随着有关英台乔装读书的情节发展,人们势必会产生对她能 否 完名全节 的关注,于是出现了英台临行前对天祷告、向兄嫂立 誓等细节.5 其间,对于性和情色,越想要躲闪、隐藏或压抑,就越 是让人渴望,渴望中又不免充满了恐惧,由此带来种种 越轨 的危
1 路工编: 《梁祝故事说唱集》 写在前面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年,第5页.
2 元代有白仁甫的《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杂剧,明代有朱从龙改编的《牡丹记》传奇、王紫涛改编的《两 蝶诗》 ,可惜都已失传,仅在明刊本《缠头百炼》 、 《精选天下时尚南北徽地雅调》中存有明代民间戏曲剧 本《同窗记》中的三折( 河梁分袂 、 英伯相别回家 、 访友 )和《还魂记》的 山伯赛槐荫分 别 等折.见伊兵: 《论〈梁祝〉 》 (1968 年6月) , 《戏曲选》第一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年,第383 页.
3 遗憾的是路工编《梁祝故事说唱集》只列入部分说唱而没有涉及宝卷和地方戏.据说通行的梁祝宝卷至 少有四种,其中《新刻梁山伯祝英台夫妇攻书还魂团圆宝卷全集》是越剧前身绍兴文戏《梁山伯与祝英 台》的嫡系祖本.参见戴不凡: 《梁祝故事三种》 , 《小说见闻录》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4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