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wtshxd | 2019-07-11 |
5 分钱! 上世纪
70 年代, 周世英在生产 队当会计, 靠挣工分生活, 对她来说, 从来没想到自 己能存钱, 因为吃饱饭已经是最满足的事情了. 我是会计, 我最清楚.生产队没有存粮, 我们 自己的小家也没有任何的存款, 找点吃点. 周世英 说, 当时他的丈夫一个月有38.5元的工资, 虽然算比 较高的, 但抛开一家老小的各种开支后, 依然存不到 一分钱.算盘打啊打, 好不容易盼到过年了, 家里却 没有粮食, 生产队也没有, 那该怎么办呢?周世英说 只有去申请 贷粮 , 贷粮跟现在的贷款一样, 就是 生产队过年前透支下一年的粮食, 大家这样才不至 于饿着肚子过年. 到了
80 年代, 生活好了, 至少粮食不紧张了, 大家就慢慢有点存款! 周世英清楚地记得他们家的 第一笔 巨款 是在
1983 年, 一共有
300 多元. 那会
300 多元钱好管用啊!我们的目标也非常明确, 就 是想买一台黑白电视机, 后来那台电视机成为了我 们院坝头最骄傲的一个大物件. 有了电视机, 周世 英又开始谋划他们家的又一件大事: 修房子. 从1985 年开始, 每年有一点钱就开始买材料, 因为当 时修的瓦房, 质量也不是很好, 所以我记得前后一共 修了三次, 持续三年多. 房子修好了, 家里该有的电器也慢慢备齐了, 好 不容易有点余钱, 周世英的丈夫又生病了.想着一 家人用钱的地方还多, 周世英每个月都会精打细算 存一点钱, 当时没几个银行, 太远了不方便.所以 就放在家里, 哎呀, 生怕没有藏好, 小偷来给我拿走 了! 为了藏好家里的几百元钱, 周世英想了各种办 法, 塞在床席下面、 压到书柜的某本书中间、 放在衣 服的内兜里……1988 年是周世英记忆很深刻的一 年, 这一年很多人害怕钱贬值, 买不到东西, 所以家 里都囤了不少糖、 盐等生活必需品.后来, 周世英才 听说了一个新鲜词叫―― 通胀 , 当时绝大多数人 还不晓得什么叫 '
理财'
, 只能依靠给自己储蓄保值 的本能, 把平时存在银行里的钱, 换成保值的黄金和 耐用品, 以及短缺的消费品. 到了
1996 年以后, 周世英有了两三千元存款, 但因为始终没想好存款放哪里, 所以总觉得不够安 全.1998 年周世英想到了买房子, 当时房子好便 宜哦, 一平方米才三四百元钱.最开始, 我是想着能 多少有点租金, 关键是房子也偷不走, 放在那里稳 当、 放心. 慢慢地, 周世英发现原来的房子涨价了, 尝到甜头后她又开始谋划买第二套房子, 但这一次, 她的目标明显了――一定要买交通方便的房子, 不 管是自己住还是出租, 都会方便很多. 你不理财, 财不理你 .最近三五年, 周世英开 始关注理财产品, 她笑着说自己后知后觉, 现在才多 少有点 理财 意识, 早几年银行利息高, 我们就存 银行.后来听说理财产品还不错, 我就又转移到理 财上.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 安全是我考虑的 第一因素, 以前过了那么多没钱的日子, 现在很知 足, 肯定不想一下全部亏进去. 当了一辈子的会计, 周世英说自己除了对数字比较敏感外, 也在悄悄留 意身边人不同的理财观念: 60岁以上的人群了解或 投资新型理财产品的意识不强, 所以他们更青睐于 接受传统的理财方式.而30 岁左右的人更倾向于 选择风险高、 收益高的理财产品, 随着人们理财观 念的成熟, 根据个体意愿接受风险的程度不同, 百姓 都能选到合乎心意的理财产品. 在周世英看来, 改革开放四十年里, 人们的理财 观念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何运用理财工 具, 精准把握时间规律, 才能真正把财富变成普通老 百姓生活中的小确幸和长久陪伴. 那一年, 他一头扎进了股市 故事主人公: 邹瑜, 52岁 那一年, 她怕钱被偷买了房 故事主人公: 周世英, 68岁 那一年, 他养蜗牛想 一夜致富 故事主人公: 张永良, 76岁 图为当年抢购国库券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