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ACcyL | 2019-07-11 |
11 美术评论 乡村振兴 ・ 艺术实践 乡村振兴,不是要回到 乡愁 记忆中的乡村, 而是要面向新 的文化和技术条件, 重新构建城 乡互动的生产、 生活、 生态.
在生 态环境逐步修复、 美丽乡村初见 成效的时候, 如何建立差异化、 分布式、可 持续的SLOC( 小的Small、本土的Local、开放的Open、 链接的 Connect) 生产与服 务的平衡系统, 我们需要寻找土 地中内生的智慧. 在发达省份, 很多乡村拥有诗 画一样的环境与空间, 但同样存在 产业升级的压力.而在中西部地 区, 已经不可能再走之前的 制造 加工 的老路.我们会发现, 丰富 的非遗文化资源与落后的经济发 展矛盾突出;
文化资源缺乏差异 化、 多样化、 特色化的转化方式;
传 统村庄缺乏新业态、 新商业模式和 新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因此, 生 产与文化发展的压力, 并不是简单 地依靠资本投入和产业复制就可 以解决的. 历史上, 地域主义和本土设 计的发展其实是一个漫长而反复 的过程, 从浪漫地域主义到批判性 地域主义, 从社区营造到社会创 新等等, 都是面对社会转型复杂问 题的思考和回应.我们没有一个 可以拿来即用的方法, 但应该创造 更多的机会让年轻人在互动参与 和联合创新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 文化的价值和艺术的生命力.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我们 发起和组织的 新通道 设计与社 会创新项目是坚持比较久、 投入比 较大的一个 社会实验 .这个实 验针对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等热点 问题作出回应, 并取得了一些成 果, 如2012 年获得日本优良设计 (G-mark) 社区研究奖,
2016 年项 目组在国际设计学报(Interna- tional Journal of Design)发表研究论文,
2016、
2017 年连续两次入 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 脱贫十大典型项目等.在10 万公 里的行程中, 参与的老师和同学不 断地思考文化意义的历史价值、 审 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并且在创新工 具和方法层面, 积累了宝贵的经 验. 将地方性知识平台转化 为 设计知识 在实地的田野工作中, 我们发 现书本记录并不完善, 甚至与实际 情况完全相悖, 所以慢慢以文献、 自媒体、 口述、 影像、 实物等更综合 的方法, 构建以当地文化资源、 自 然资源、 行为资源为内容的地方性 知识平台, 并逐步将这些依据转化 为 设计知识 . 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方面, 建 立了基于设计的文化知识语义模 型、 文化知识数据标准与地方性数 据库, 目前已经完成各地
7000 多 件青铜器、 陶瓷、 织锦、 挑花、 木雕 及竹编的数字技术规范和设计案 例数据库的建设. 在数字化再现和虚拟展示方 面, 我们对非遗资源建立了含采集 建模、 渲染生成、 机器评估、 跨媒体 虚拟体验、 数字娱乐于一体的技术 支撑体系, 形成了具有高度互动性 和体验性的数字化环境.其中基 于手势识别的 许愿-阳戏 互动 影像游戏装置, 在北京、 深圳、 重庆、 米兰等地巡展,
2016 年该装置 入选成卡耐基梅隆大学 Climactic: Post Normal Design 展览的全球22 件作品之一. 在知识平台的开放性上面, 我 们以 风景、 人文、 物语、 社区 为基 本构架, 建立了集门户网站、 移动 App 及第三方应用一体的文旅融 合及开放式设计平台, 满足了赋能 创新、 互动与协同设计的需求. 凝聚地方文化资源, 为 传统、 产业、 幸福感而设计